特朗普鼓勵俄羅斯攻擊北約? 認真就輸了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2月10日,在一場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的集會上,特朗普(Donald Trump)又再發表針對北約歐洲盟友的驚人言論。「有個大國總統站出來問,嗯,先生,如果我們不給錢,又被俄羅斯攻擊,你會保護我們嗎?我說......不,我不會保護你們,事實上,我還會鼓勵(俄羅斯)做任何他們想要做的事。」

一時之間,特朗普鼓勵俄羅斯攻擊北約盟友,就變成了歐美正經媒體的新聞頭條。從北約秘書長到白宮發言人,從歐洲理事會主席到波蘭國防部長,都以不同方式批評特朗普的言論。媒體討論分析不絕,《紐約時報》11日的其中一則網站頭條的標題,就是《偏好敵人多於朋友,特朗普威脅顛覆國際規序》。

同樣在11日,眼見其北約言論獲得媒體廣泛報道之後,特朗普再在社交平台上聲言美國不會再「在沒有希望獲得回報,或者沒有附加條件之下」以金錢援助任何國家。

老調重彈

然而,這種孤立主義言論,是特朗普的政治宣傳的主題之一,其實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

2月10日,在一場南卡羅來納州的集會上,特朗普(Donald Trump)又再發表針對北約歐洲盟友的驚人言論。(Reuters)

美國不滿其北約歐洲盟友軍事開支長期低於GDP 2%的水平,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情況。特朗普只是把這種不和擺在鎂光燈下展現人前而已。

特朗普這種孤立主義者不願意負擔歐洲(以至世界各地)盟友的防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認知。否則,我們就不會有2019年底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北約腦死亡論述。

本年初,法國籍的歐盟內部市場執行委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就透露,特朗普2020年曾向歐盟委員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明,「如果歐洲受到攻擊,我們永遠不會來幫助你們、支持你們。」

只不過,特朗普的大型集會講話,其實講來講去也是同一篇談話的變奏,要製造新聞、增加曝光度就只有加入一些言不驚人死不休的新言論。

這當然不是說特朗普上台不會對北約的共同防衛承諾構成威脅。但這種威脅往往是觀感上和政治上的,實際上的威脅有多大,是難以判斷的。

2024年1月29日,北約秘書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到訪美國華盛頓並舉行新聞發布會。(Reuters)

實際上能威脅北約存亡嗎?

在2023年12月,國會已經通過立法阻止總統獨自決定退出北約,要求總統要先得到參議院三分之二議員同意,又或者國會兩院立法才能離開這個軍事同盟。這是一種受到觀感驅使的立法圍欄。

同時,單純在經濟利益上看,統一的北約軍事制式為美國國防工業帶來極大好處,例如德國在俄烏戰爭之後就馬上花費超過80億美元去同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購買F-35戰鬥機;波蘭也花費14億美元從美國購買M1艾布蘭(Abrams)主戰坦克。注意商業利益的特朗普,根本沒有誘因要離開北約。

當然,像俄烏戰爭般的戰事無疑會迫使美國付出資源來投入歐洲防務。如今歐洲的援助烏克蘭政治宣傳就經常以「烏克蘭戰敗,東歐國家將會成為下個目標」為主題,波蘭為此大增國防開支,波羅的海三國也決定重新在與俄羅斯和白羅斯的陸上邊境建立嚴密防禦工事,仿照俄羅斯在其佔領的烏克蘭土地上的防線。

然而,俄羅斯進犯歐盟國家的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

烏克蘭要在2024年奪回領土基本上不可能。但其無人艇的戰術創新,卻真的把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實力大大削弱。(Reuters)

客觀而言,儘管美國軍事援助中斷之際,烏克蘭戰場形勢處於下風,但歐盟已通過未來4年500億歐元援烏撥款,明確了其援烏意志,只要烏克蘭人願意抵抗,俄羅斯要打下整個烏克蘭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而即使烏克蘭以某種方式重新落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無論是普京(Vladimir Putin)本人近日受訪的言論,以至理性看待俄羅斯的西方學者分析(如對普京政權顯然沒有一絲好感,也支持烏克蘭衛國的英國學者Mark Galeotti),都顯示出俄羅斯沒有進犯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歐盟國家的意圖。

因此,美國要實際上像俄烏戰爭一般為北約盟友付出代價的或然率並不高,特朗普「鼓勵俄羅斯攻擊北約盟友」在現實上得到驗證的前提只是一個極度不可能發生的「如果」。說美國不會保護北約盟友、甚至鼓勵俄羅斯攻擊北約盟友,本質上只是一種孤立主義的政治言論--某一天,這可能同實際事務有關,但這一天不是今天,也很可能不會到來。

第一人視角(FPV)的廉價無人機在烏克蘭戰場前線愈來愈有取代精準導彈的攻擊能力。在西方軍援停滯的2024年,烏克蘭政府的目標是要自行生產100萬架FPV無人機。(Reuters)

說一套做一套?

而且,特朗普的言論和行為之間也經常存在重大差距。雖然他一直以來對普京正面評價不絕,但他2017年上任後卻一改奧巴馬(Barack Obama)時代的政策,開始向烏克蘭供應標槍(Javelin)反坦克飛彈,某程度上為烏軍在2022年2月俄國坦克大隊進軍基輔之際的成功防衛打下基礎(按:此決定在2019年卻引起「通烏門」事件)。

同樣地,奧巴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德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Nord Stream 2),也在特朗普任期開始受到制裁。反而是一直出言貶抑普京的拜登在上任首年與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達成協議,取消了美國的制裁。(按:北溪二號在俄國開戰前兩天被中止營運,2022年9月被炸。)

即使到了今天,特朗普的立場依然是漂浮不定。對於他聲稱一天就能結束俄烏戰爭的言論,大家都認為他的意思是要求烏克蘭「割地求和」。然而,2月11日,隨着國會參議院十數位共和黨人聯同民主黨人一同投票為沒有美墨邊境管制條文的援烏法案「開路」之際,特朗普卻沒有像針對連帶邊境管制的此前另一個版本般指責這是給民主黨的禮物,而是說美國對外援助只能是未來要有回報的貸款,這其實沒有否定對烏援助,而且只牽涉援烏中對烏克蘭的資金輸送,而非大部份的軍備輸送。

(按:特朗普的意圖明顯是要阻止國會收緊邊境管制,使他可以在選舉年利用移民大量壓境一事作攻擊拜登的議題。)

事實上,對於這次特朗普自稱曾向某大國總統聲稱會鼓勵俄羅斯進行攻擊,連卸任後一直警告特朗普威脅北約存亡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也似乎是要淡化特朗普的言論,表明他在任期間從來沒有聽說過特朗普威脅他國會鼓勵俄羅斯入侵。

說到底,特朗普「鼓勵俄羅斯攻擊北約」的言論,在2024年的實際價值,就是那幾秒鐘空氣中的震動而已。

近日,《經濟學人》一篇討論Taylor Swift相關政治陰謀論的文章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該觀點認為,在媒體發達的時代,人們總預期着能在媒體中得到各種重要事情的資訊,但現實世界中,真正的重要事情並沒有那麼多,於是就產生了供應同需要之間的重大落差,誘使像特朗普這樣的人憑着空口說白話,加上媒體的配合,創造出一種隔開人們及現實生活之間的「一大堆不現實」(thicket of unreality)。

當美國大部份選民連拜登通過了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法案都不知道,卻日日在手機上、電視上看着、聽着政評人對於特朗普「鼓勵俄羅斯攻擊北約」那一句空話沒完沒了的分析討論。這種荒謬的情況就反映出這「一大堆不現實」對美國政治的侵害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