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馬克龍稱不排除出兵烏克蘭 是來真的還是出口術?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2017年上台後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從歐洲「戰略自主」、北約「腦死亡」,再到俄烏戰爭後的不應「羞辱」普京、訪華期間的歐洲勿捲台海危機等等,國際事務觀察者們大家都耳熟能詳。在2月26日的巴黎援烏峰會之後,馬克龍又再重「拳」出擊,聲言「今天並無(向烏克蘭)派出地面部隊的官方共識,但......沒有事情被排除……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如果有用的話」。

此番「不排除出兵論」馬上登上各大國際媒體頭條。

這次馬克龍並非主動提及西方出兵烏克蘭一事。「早收三日風」、向來被視為親俄派的斯洛伐克總理菲佐(Robert Fico)在出席這場巴黎峰會之前就表示,有「受限制文件」顯示一些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正在考慮在雙邊基礎上派兵到烏克蘭。

2月26日,在愛麗舍宮與馬克龍握手的菲佐。(Reuters)

有了菲佐的「鋪墊」,記者們才會問起馬克龍有關西方出兵一事。不然,人們早就知道「不直接出兵」是西方援烏陣營的原則,連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自己在俄羅斯進犯之前就已公開排除了這個可能性,根本連討論的基礎也沒有。

馬克龍同時宣稱:「我們會盡一切所需的辦法來保證俄羅斯不會贏得這場戰爭。俄羅斯被擊敗是歐洲安全和穩定所不可或缺的。」

2022年開戰之初慣常與普京(Vladimir Putin)對話的馬克龍,此刻竟恍惚變成了歐洲的反俄鷹派頭領,言談之強硬比波蘭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馬克龍的轉向早在去年初愈見明顯。他除了停止了與普京的直接對話之外,當時在美國和德國也正在猶疑是否要向烏克蘭輸出主戰坦克--特別是德國的豹型(Leopard)--馬克龍就曾「出口術」,將法國輸送給烏克蘭的步兵戰車形容為「輕型坦克」,一時之間引起軍事分析界廣爭論,有政治評論認為其舉動是要向德國施壓。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3年12日曾指是馬克龍中止了與他的溝通。馬克龍期後回應稱自己的電話號碼沒有改變。 (Reuters)

最終,這一招口術確實成功,其言論出街不久,英國、美國、德國都先後決定向烏克蘭輸出不同型號的主戰坦克。雖然這些坦克去年未能幫助烏克蘭反攻有成,卻開始確立馬克龍「援烏先鋒」的地位。

此後,在德國朔爾茨(Olaf Scholz)政府持續反對把射程可達500公里的金牛座(Taurus)巡航導彈供應給烏克蘭之際(朔爾茨本人26日在巴黎也再次表示反對),馬克龍本年1月更曾選定德國國會表決輸出金牛座巡航導彈的前一天宣布向烏克蘭輸出更多英法合力研發的暴風影(Storm Shadow,法稱SCALP-EG)巡航導彈,也明顯是向德國的再加施壓。

在這一場巴黎峰會上,馬克龍同時決定放棄將軍援烏克蘭同歐洲國防產業政策綑綁的堅持,同意加入捷克主導的向外採購砲彈計劃,不再要求歐盟為烏克蘭採購砲彈必須限於歐盟境內來源。

射程可達500公里的金牛座(Taurus)巡航導彈。()

馬克龍這一次的不排除出兵言論,當然是虛大於實。

首先,就算歐洲國家真的出兵援烏,這種出兵也不會是萬人大軍上前線跟俄羅斯軍隊直接交鋒的出兵,歐洲軍人最多只會扮演幕後支援的角色,負責訓練、維修、情報、物流等工作。畢竟,要自己國家的軍人為了保衛別國而犧牲,並不是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政治決定;而且,歐洲的最新民調也顯示,只有10%人認為烏克蘭有可能戰勝,高達41%人認為歐洲應該推動烏克蘭同俄羅斯議和,援烏民情已不及兩年前。

其次,馬克龍的言論也必須放在其尋求歐洲「戰略自主」的框架之下看待。正如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鼓勵俄羅斯入侵北約盟友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一般,地緣政治的例行公事往往是公關大於實務(按:當然公關與實務之間會互相影響),馬克龍的強硬援烏言論,就是要與「不可靠」的美國營造對比,把握這個人們對於北約聯防條約充滿疑慮的時機,借俄羅斯為對象,去進一步深刻化這種歐洲必須且能夠達成戰略自主的意識形態。

2月16日,澤連斯基和馬克龍在巴黎簽訂兩個安全協議。(Reuters)

這並不是說馬克龍的不排除出兵論完全是公關。以歐洲而非美國的力量在烏克蘭的戰場上擊敗俄羅斯,對馬克龍而言,當然是最理想的俄烏戰爭結局。相反,如果美國援助一退,歐洲就馬上被證明「沒有美國就無力自保」的話,歐洲的自主性又從何談起?

在這種實務的考量之下,如果烏克蘭真的有可能遭遇大敗,歐洲確實不得不考慮一切援烏手段去試圖阻止這個地緣政治的惡夢發生,出兵這一種可能性確實不能排除。

在俄烏戰爭兩周年前夕,烏克蘭失去頓涅茨克阿夫季夫卡(Avdiivka)之後,俄軍確實繼續往西推進,奪得了一些小村莊,烏克蘭明顯未有準備好嚴密防線。從這個背景來看,馬克龍的不排除出兵論,以至其放棄不向外採購砲彈的決定,也顯示出歐洲各國對於烏克蘭前線危急局面的擔憂。

法國巴黎舉行的歐洲領導人會議,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會議2024年2月26日結束後表示,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出地面部隊的可能性。(馬克龍IG賬號)

當然,戰爭走向往往難從人願。歐盟國家直到最近才開始大規模加大砲彈生產,去年的百萬枚砲彈輸烏承諾已然落空,可算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無論馬克龍如何不願意看到烏克蘭割地求和,這個結局也有可能是無法避免的。

以雙邊基礎出兵烏克蘭,退一萬步而言,就是讓烏克蘭有個割地求和的下台階的最後辦法之一。

此前,烏克蘭已經跟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加拿大簽署了雙邊安全協議,其中內容多以條文化此刻的各國軍援為主、援助烏克蘭抵抗未來侵犯為副。

跟推動烏克蘭加入歐盟一般,這些做法全都有為烏克蘭留下後路的用心:到最後,如果烏克蘭真的無法戰鬥下去、真的要接受割地求和的現實,讓烏克蘭走向西方、加入歐盟並且由歐洲國家出兵提供避免他朝再被入侵的保障,可能就是未來用來宣傳烏克蘭「戰敗卻依然勝利」的說詞--俄羅斯雖然吞併了烏克蘭的一些領土,但烏克蘭堅強抵抗卻獲得了獨立和自由(諸如此類的包裝)。

馬克龍的不排除出兵論,是出口術,也同時是認真的。但此等強硬言詞的實質影響,卻不在他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