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已知項目開支逾2240億 探討引入「片區開發」模式

撰文:柳英傑 蔡偉南
出版:更新:

北部都會區(北都)為政府的重點規劃項目,今日(22日)立法會會議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就著北都各個發展項目的開支作出回應。資料顯示,整個北都已知開支或預算已達逾2,240億元,當中開支最多的地區為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涉及共863.86億元。

林筱魯議員於今日立法會會議上就著北都各個發展項目的開支為何(包括研究、收地、土地平整及建造工程)以及會否制訂簡化行政流程及減少市場風險的措施,從而減省發展北都的成本及增加市場回標的積極性,加速推動北都的發展向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作出提問。

相關法例修訂後 新發展區研究至平整土地時間縮至7年

甯漢豪回覆指,提速發展一直是本屆政府的工作目標政府已在2023年修訂法例,精簡與發展相關的法定程序,以縮短開展新發展區工程前所需的時間。法例修訂後,新發展區由開展研究至首批土地完成平整的時間,可由過去約13年減至約7年。

古洞北新發展區構想圖。(發展局圖片)

採用更多元發展模式 探討引入「片區開發」模式

此外,為了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政府會積極利用市場力量,採用更多元的發展模式。其中,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下,政府容許土地業權人透過原址換地方式參與發展新發展區。

政府亦會探討引入「片區開發」的模式,在北部都會區一些新發展區揀選較具規模的片區,包含具商業發展價值及投資回報的地塊,以及帶來較長遠經濟和社會利益的公共設施及其他基礎建設用地,由投得項目的企業綜合開發和建設。

「片區開發」助減輕政府前期財政負擔

該模式有助減輕政府前期的財政負擔,亦可使片區的設計更為協調,並借助市場力量加快提供公共設施。與此同時,政府會因應經濟環境、物業市道等,有序將土地推出市場。

事實上,「片區開發」模式指區內不同板塊的土地,透過招標形式,交由私人發展商進行土地平整、基建及發展等工程,有關的工程開支將由私人發展商承擔,同時也會反映在地價上,此舉可以減輕政府財政開支,有利政府現金流。

古洞北新發展區構想圖。(發展局圖片)

古洞北/粉嶺北開支最多涉863億

另據發展局公佈的北部都會區新發展區項目的已知開支或預算附表,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開支最多,涉及共863.86億元,當中第一階段涉及約136億元,餘下階段則約207億元;地盤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方面,第一階段發展涉及約182億元,而餘下階段則約325億元。

洪水橋/厦村總開支602億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涉及的開支排第二,涉及約602億元。當中第一期、第二期發展的收回及清理土地開支,分別高達約19億及299億元;而兩期的地盤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分別涉及約16億及259億元。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

新田科技城涉及開支達433億

排第三為新田科技城,涉及開支高達約433億元,當中426億元用作收回及清理土地。

元朗南新發展區收地涉124億

至於開支排第四為元朗南新發展區,涉及200億元。第一及第二期發展的收回及清理土地開支,分別為34億及90億元。而第一期的地盤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涉及開支約72億元。

新田科技城構想圖。(諮詢網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