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作者:周小稞
7月30日立法會通過《定額罰款(交通違例事項)條例》,允許政府從明年1月1日起調高19項交通違例定額罰款,其中俗稱「牛肉乾」的違例泊車罰款將由320元增至400元。至此,政府在今年二月底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有關「增加收入」的第三條措施已全部落實,包括今年9月21日起上調部分隧道收費、今年9月28日起上調使用停車收費錶泊車位的最高收費、今年11月1日起上調電動私家車牌照費。有關部門預計上述調整將為政府增加二十億元的年收入。
事實上,交通相關的收費調整只是今年以來政府廣泛開源措施的一部分。打響第一炮的是住宅相關的收費調整,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制度從2025年1月1日起生效,而公屋租金從2025年1月1日起則整體上調10%。接下來是公營醫療的收費改革,醫管局在今年3月宣佈上調多項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有關調整方案在今年4月刊憲後將從明年1月1日起生效。另外一個收費廣泛調整的機構是入境事務處,今年6月宣佈28項服務收費調整方案,今年9月8日起生效。此外,曾一度引發質疑的機場離境稅調整也在今年5月獲立法會三讀通過,並將從今年10月1日起生效,預計每年為政府帶來十六億元的額外收入。
與此同時,針對企業的開源措施也有涉及。今年5月底,立法會通過《2024年稅務(修訂)(跨國企業集團的最低稅)條例草案》,從2025年1月1日起在本港實施全球最低稅及香港最低補足稅,預計由2027/28年度起為政府增加約150億元年收入。除了上述已經明確的收費調整外,政府也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向由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的設想。但有關設想在粵港澳三地的政商界都引發了反對的聲浪,認為有關收費不利於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有鑒於此,政府有關部門已放軟口風,表示會充分考慮各方意見再做決定。
2025年這些鋪天蓋地的開源措施毫無疑問是政府過去數年來持續錄得大額財赤的應對之舉,其初衷就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以彌補居高不下的收支缺口。不過政府在推銷這些開源措施時,基本上迴避了幫助政府克服財赤的理由,而是強調這些調整或是為了應對通脹的壓力,或是為了收回部分的成本,或是為了體現共付的原則。譬如說,對於交通相關的收費調整,有關部門就強調相關的收費三十餘年未曾調整,而這一期間的通脹已超過130%;對於公營醫療的收費調整,有關部門就強調能者共付、輕症共付、減少浪費等原則;對於入境事務的收費調整,有關部門除了強調逐步收回全部成本外也希望貫徹用者自付的原則。
民生收費上調 或感「喘不過氣」
上述這些理由,筆者並不反對,也認同有關的收費確實需要做出合理的調整,但問題出在調整的時機、調整的範圍與調整的幅度上。首先,當前的香港經濟儘管在某些領域有了一些起色,但整體而言仍處在艱難的轉型過程中。大部分民眾對經濟的前景並不抱持樂觀的態度,在開支方面也是極為謹慎,能省則省。在這種情形下,各種收費的上調自然會給相當多的民眾帶來不小的壓力。其次,儘管政府曾表示只會適當開源,但目前來看政府開源的範圍還是超出了民眾的預期。從住房、醫療到交通、出入境,這些關乎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服務在短時間內都先後上調收費,令人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最後,由於很多收費長期未有做出適當的調整,因此政府一旦做出調整的決定,難免會有「補漲」的衝動。譬如說,違例泊車罰款的上調幅度達到25%,而急診室收費更是上調逾120%。
對於政府不斷錄得的巨額財政赤字,筆者一直以來都主張謹慎開源、大膽節流,因為:一方面,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政府不應在開源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政府在節流上確有太大的空間可以運作。譬如說,基本工程開支一直以來都被延期、超支與昂貴所困擾,如果政府願意做出改革,開放市場,那麼這方面的開支有望大幅度下調。再譬如說,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公帑予各類社福機構,希望通過他們提供更有效的社福服務。但事實上社福機構良萎不齊,不少機構欠缺規模化與專業性,提供的服務價高質差。如果政府能夠強化對這些社福機構的管理與優化,相信也能節省不少公帑。這些節流的開支分分鐘超出開源來的收入。
最近香港的股市暢旺,樓市也出現量升價穩的跡象,今年二季度的實質GDP更是同比上漲3.1%,超出了上一季度3.0%的升幅。在這些利好的帶動下,作為香港重要財源之一的印花稅大幅增長。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預期,政府的經營賬目因此有望提早至本財政年度就可以恢復盈餘。面對這樣的財政收支利好,筆者更認為政府有必要檢討開源的想法,暫緩進一步的收費上調或其它開源計劃,並在節流上邁出更大的步伐,令廣大民眾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休養生息。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