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康城|多年來被批交通生活配套不足 規劃師:依然係住得過

撰文:蔡偉南
出版:更新:

日出康城發展年期逾20年,至今天已容納7萬至8萬人口居住,惟期內一直受到不少批評,包括住宅入伙及商業配套落成時間差距太遠,居民成為開荒牛之餘,還要承受近十年配套不足問題。不過,有規劃師亦認為,區內規劃做得不錯,密度雖高但仍達至通風,且設大量綠化,「依然係住得過」。

日出康城共13期,至今天已容納7萬至8萬人口居住。(01美術製圖)

日出康城是1980至1990年代由填海所得,直至1998年獲改劃為綜合發展區,初期曾稱為「夢幻之城」,至2007年9月正式命名為「日出康城」,英文名為LOHAS PARK。

規劃及設計師:唔會搞到似屏風樓

城市規劃及設計師譚寶堯、曾任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及規劃署助理署長,他表示,日出康城整個項目屬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計畫,整體規劃做得不錯,區內提供大量綠化空間,海濱長廊連接日出康城與將軍澳南,周邊原為捷和製鋼廠的用地亦已被改劃為住宅,有利未來區內居住環境。

+1

他續指,雖然區內住宅大廈普遍高達60層至70層,但每幢大廈也相差一定距離,可保持通風,「唔會搞到似屏風樓」,而且位於中間的商場高度較低,可產生通風廊的作用,居民在地面不會感到焗促。

不過他表示,未來若有這種同類規模的大型項目,不太建議再以這種「蛋糕上插蠟燭」的模式去發展,因始終每一幢住宅大廈的樓層較高,住戶開冷氣時,冷氣機排出的熱氣會產生熱島效應,熱氣難以消散。

居民需跨區工作 苦候十年欠配套

但譚氏認為,整體來說是日出康城依然「住得過」,認為該區規劃藍圖上已經滿足到標準數字的要求,但真係住落或許會有少許不同。又認為日出康城整個社區始終是集體創作,居民生活時會有一定變化。

對於整個日出康城各期數,歷時十多年的發展進程,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為,期間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如區內商場至今年8月才正式開業,令最早入伙當區的市民「差不多等足十年」才有生活配套,並不方便,反映入伙時間表與商業配套有很大落差。

測量師:應考慮公布中標價

他又指,日出康城只有一個商場,提供面積不太大,料未來未必可滿足整區住戶需求,不理解為何在前期規劃上沒有增加商場樓面,又或者多加一個商場。同時,區內住戶數目龐大,卻未有提供任何商廈,大部分居民需跨區上班,亦為交通造成極大負荷,隨餘下期數陸續入伙,只會更「逼爆」。

對於整個發展區內13期項目,招標結果均一如既往,未有公布中標價,張氏認為,作為本港住宅供應重要來源的港鐵,未來需要增加透明,如市建局早前亦已改變政策,公布中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