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指數較高峰累挫近15% 政府歷年推出三大辣招稅有望調整

撰文:蔡偉南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歐洲之旅完結後回港表示,現時的樓市與「辣招」推出時已有不同,強調會不停檢視市況。市場預期推出逾十年的樓市辣招有望作出調整。

作為壓抑樓市措施的辣招稅,最早於2010年首度推出,其後政府進一步加大力度,不過香港樓價在過去大部份時間一直攀升,據差估署資料,本地樓價指數由2010年11月(辣招首度推出後)的163.7點,持續上升至2021年9月份的歷史高位398.1點,即期間升幅高達約1.43倍。不過近兩年本港房地產持續向下,截至今日公佈的樓價指數,已經下挫至339.2點,即較高峰期累挫約14.8%。

翻查資料,樓市辣招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11月,當時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限制市民在兩年內轉售單位,需要繳付樓高5至15%的SSD。及後在2012年10月更推出SSD加強版,轉售時間限制調整為三年內,SSD稅款涉及樓價10至20%。當時政府更推出買家印花稅BSD,以限制非本地人士及以公司名義的買家,在港買樓時需繳付樓價15%的稅款。

為壓抑樓市升溫 不足兩年半連環推SSD、BSD、DSD

而在2013年2月份,樓市辣招加一步「加辣」,政府更推出雙倍印花稅(DSD),調整200萬元或以下物業,稅款由100元增至樓價1.5%,其餘物業稅率也加倍,由最高稅率率4.25%增至8.5%。

雖然政府在2010年至2013年連環推出樓市辣招,不過及後樓價升勢未止,政府繼續「加辣」,並於2016年11月份,向買入第二套或以上物業的買家,劃一收稅樓價15%。

三大辣招推出10年後、樓價累升1.43倍

上述三大辣招推出的原因,主要由於政府希望壓抑樓市升溫,不過在辣招首度推出的首10年,差估署樓價指數由2010年11月(辣招首度推出後)的163.7點,持續上升至2021年9月份的歷史高位398.1點,即期間升幅高達約1.43倍。反映辣招未能達成壓抑樓市升溫的效果。

二手住宅頻錄蝕讓 個別半新盤勁蝕30%

近一至兩年本港樓市受到息口急升影響,近月樓價指數更出現急跌情況,連跌四個月至8月份的339.2點,已接近重回2022年12月的低位334.7點,相差僅約1.34%。事實上,近二手市場不時出現蝕讓個案,如9月份錄得的數十宗二手蝕讓個案,帳面蝕讓普遍高達10至20%,個別半新盤蝕幅更高達30%,反映樓市嚴峻。

差估署樓價指數連跌四個月至8月份的339.2點,接近重回2022年12月的低位334.7點,相差僅約1.34%。

事實上,近年市場各界人士均向政府反映希望適時調整樓市辣招,普遍聲音認為樓市辣招不合時宜。如曾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近期表示,目前是減辣時機,但亦要維持「住房不炒」的原則,可酌量減一些「辣招」。

近年市場各界頻頻呼籲減辣救經濟

而民建聯在本月初亦就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交近九十項建議,包括建議適度為樓市「減辣」,容許本港永久居民購買第二個住宅物業時,繳付的從價印花稅由現時15%減至6%;合資格海外專才若在港置業,建議亦豁免繳付買家印花稅,但如留港未夠7年即出售物業離開,則需向對方追收稅款差額。

至於一眾地產界人士亦在過去數年持續地向政府反映要求撤辣,當中包括地產建設商會、一眾資深投資者及地產代理等。而近月的樓市跌勢,更令越來越多市民、政黨、學者,以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均認同辣招已經窒礙香港經濟發展,拖慢股市樓市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