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提升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後 穿山甲被最新版《中國藥典》剔除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國家藥典委員會近日出版2020年版的《中國藥典》(一部),其中穿山甲已經未被繼續收載。
值得一提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上周五(5日)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准後,穿山甲屬所有種即日起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提升至一級。

據了解,在藥典的編制大綱有明確指出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將從藥典中被剔除,相信就是穿山甲不被繼續收載的原因,「對於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

取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藥用標准此前亦有先例,例如在1993年國務院在《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提出,禁止進行犀牛角和虎骨相關的一切貿易活動。禁令施行後,犀牛角及虎骨就多用水牛角和豹骨代替。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第二屆及第三屆主任委員王承德則有提過,在風濕治療中,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中藥其實有很多,不一定要用穿山甲鱗片。臨床上可用蠍子、蜈蚣、地龍等,而且已有有臨床實驗證明,豬蹄甲在消癰、抗炎、催乳等方面可以取代穿山甲的功效。

由於棲息地不斷受到干擾破壞,對濫食穿山甲懲處力度不夠等原因,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趨勢至今仍然持續。(中新社)

穿山甲被指認為其鱗片有藥用價值,在中國古代就已用作入藥,穿山甲肉也被視為滋補珍品。雖然中國早於2007年就嚴格禁止從野外獵捕穿山甲,及至2018年8月又全面停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製品,並通過展開專項行動等措施,加大對破壞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惟由於棲息地不斷受到干擾破壞,對濫食穿山甲懲處力度不夠等原因,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趨勢至今仍然持續。

中華穿山甲曾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17個省區市,但由於過度獵捕利用及棲息地破壞,其分布範圍不斷縮小,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根據在2003年發布的第一次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中華穿山甲的分布範圍已縮減至11個省份,數量由曾經的近百萬隻跌至只有約6.4萬隻,在過去20年裡銳減90%以上。到了2008年,國家林業局的普查結果更顯示,中華穿山甲的數量僅得約2.5萬隻至4.9萬隻之間。

「夜明砂」就是蝙蝠類動物的糞便。(資料圖片)
顯微鏡下「夜明砂」的主要成份。(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除了穿山甲外,還有另外三個品種未被收載,分別為馬兜鈴、天仙藤及黃連羊肝丸。馬兜鈴、天仙藤的都是取自馬兜鈴同屬植物的不同部位,未被繼續收載的原因或是由於有腎毒性。至於黃連羊肝丸未被收載的原因,則是因為其處方中含有「夜明砂」,即蝙蝠類動物的糞便。據此前內地傳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體內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時,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的團隊曾經發現,如果蝙蝠體內有冠狀病毒,其糞便同樣亦會檢測到有病毒的存在。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