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差評師」勒索外賣商家 平台承認難治理 金額低警方不立案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職業差評師」指靠給別人差評而賺錢生活的人。目前,這一現象存在於各大電商平台、餐飲外賣平台等。「職業差評師」憑平台的評分規則以及店主對於差評的恐懼心理,進行敲詐、勒索。
據外賣平台工作人員指,平台收到過多宗來自商家與「職業差評師」有關的投訴,目前正設立專門團隊進行審核處理,因治理難度較大,亦會建議店主向警方報案。
但是,近日有兩名店主選擇報警,卻因「證據不足」、「涉案金額不足2000元(人民幣.下同)」等理由,沒有立案。

其中一宗發生在廣東惠州,趙銘(化名)經營一間專門做外賣的店鋪,一個月前開設了一間分店,但是分店營業僅幾日後便收到多條關於食品衛生的負面評價,「吃出個蟑螂腿這給我噁心的」、「那個牛肉臭死了不知道放了多少天」、「蛋和青菜都是生的」等。趙銘對此表示,店鋪格外注重食品衛生,「新店剛開始銷量還不是很高,最怕就是出現這種惡意評價,我當時想是不是附近的商家,看到我搶了他們的流量,所以才來搞我們。」

當晚,有陌生人通過微信添加趙銘,並發送幾張「差評」的截圖,表示只有轉賬才會刪除差評,「1200元全刪,還有十多個沒評」。第二天,價格從1200元漲到1800元,「現轉現停,不然換執照都搞你」、「我們不是針對你一家,針對你一家哪止一天幾單,你這家跟太久了,老闆都不夠給我開工資了」。直至11月6日,趙銘的店鋪合共收到40條「差評」。

事發後,趙銘選擇向平台反映情況,及向警方報案。但平台客服指只能刪除部分被識別為「惡意評價」的內容,其他評價因證據不足不能進行處理。警方也表示,由於涉案金額不足2000元,不能立案。趙明坦言,「難道就沒有人能治得了他們嗎?」

惠州警方在周二(17日)回應稱,是否立案是按照全國通行的標準來執行,案件不同情況採用的定性標準也不同。對於外賣商家受惡意差評勒索一事,目前警方已經了解到情況並上報進行處理,最終結果會通知報案人。

另外一宗同類案件則發生在廣州,經營一間煲仔飯店的李航(化名)稱,「我們的店已經開了3個多月,美團外賣評分一直都維持在4.8分,但在10月底,突然出現了一波差評」。差評第一次集中出現是在10月31日,當天有9條與食品衛生有關的「差評」,「菜裡有頭髮、有餿味、吃了拉肚子」等。

翌日,李航就接到陌生人電話遭到勒索,對方宣稱「想刪掉差評就1500元,不然會有更多差評」。李航拒絕,結果他每天都會收到7至8條差評,令店鋪評分跌至4.6分,銷量也跟著下降。在協商下,李航最終向對方轉賬1300元,隨後報警。但是警方卻因趙銘只提供轉賬截圖認為「證據不足」,未予立案,警方稱,敲詐勒索有立案標準,但具體還要看實際情況。

李航(化名)所經營的店鋪,在某外賣平台上遭到「職業差評師」的差評。(網絡圖片)

內地傳媒指出,事實上「職業差評師」不僅暗中存在,甚至還明碼標價,「刷銷量和帶字好評​​4元一條,量大優惠」。報道引述有關人士介紹,大多外賣店主都是給店鋪買銷量和好評,但如果需要打擊競爭對手,該些「團隊」也可給競爭對手店鋪差評,但差評價格為每條6元,且需負擔點餐費。因為差評影響賬號的評分,價格偏高,並且差評對店鋪影響更大,「一般刷二三十條就差不多(結業)了」。

QQ群組搜索「差評群」,就會有人聯繫。(網絡圖片)

針對「職業差評師」這一問題,有平台工作人員就坦言有接到過多宗投訴,「我們現在已經設立了一個公信力運營團隊專門對評價進行審核處理,採取系統自動識別+人工受理商戶投訴的方式,對惡意差評進行篩選。」

工作人員又稱,如果商家遭到了「職業差評師」攻擊,可通過商家後台、商服電話來向平台進行投訴,平台的公信力運營團隊會對問題進行處理。對於給出惡意差評的賬號,平台如果核實到會員的評價確實存在違規行為,將根據用戶誠信公約,扣除用戶的誠信分。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