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剃清末髮型? 央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掀熱議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第二期周日(7日)在央視播出,該期節目聚焦中國首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行遍各地,記錄實用之學,寫就《天工開物》的故事獲得不少好評。
惟節目中演員李光潔扮演的宋應星,其清朝初期時的老年造型是大部分影視劇作品中常見的「陰陽辮子頭」,在網絡掀起一片爭議。有網民稱,歷史上宋應星是堅決反清復明的義士,目前留存形像都沒有過剃髮易服,更不可能用清朝末期才會有的「陰陽辮子頭」造型。但也有網民稱,節目中宋應星中青年的形象都是明朝裝扮,老年形象的改變是為了表示朝代更迭。

+4

第二期《典籍裏的中國》「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萬曆年間的江西,以宋應星和其哥哥宋應升、友人涂紹煃的珍貴情誼作為線索,講述他如何在科考屢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們的支持與鼓勵,把多年走訪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產方式和工農技術都記載下來,最後寫出《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由宋應星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節目為了展現出時代的不同,跨越了宋應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並為演員李光潔所飾演的宋應星一角安排了三種造型。節目中講述了宋應星晚年回到家鄉後,耕讀持家,把書中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教授給鄉鄰,繼續福澤百姓。但其造型就引起不少爭議,因為歷史上以「明末遺民」自視的宋應星,在節目中卻留著清末時期的「陰陽辮子頭」。

網民評論:

「人家一輩子反清復明,最後被你搞成清朝人了,悲哀呀」。

「削髮易服對於明朝人來說,不是改朝換代而是國家破亡。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不削髮易服而自盡就明白節目組有多侮辱宋應星」。

「不管對兩個朝代的喜惡如何,一個利是節目,就應該做到實事求是,存一份敬畏心,尊重偉大曆史人物的個人選擇和真實形象」。

「真正不符合歷史的,是清初應該是金錢鼠尾的髮型,而不是這種中後期的髮型」。

「本來我也以為是朝代更替,結果了解了一下,這位還是個反清義士,那就怪不得觀眾們噴了」。

清朝前、中、後期髮型的變化。(觀察者網)

據宋應星紀念館官網介紹,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宋應星成為亡國之民,無意戀官的他掛冠而歸。晚年他與哥哥宋應升將抗清復明的希望寄予南明,但此政權僅存活18年就滅亡了,清兵南下取江西。隆武二年(1646年),哥哥宋應升服毒殉國。清朝建立後,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而宋應星早在清軍入關之際,便撰有《春秋戎狄解》。這是一篇對清軍極不友好的文章。好友陳弘緒(也是一位明朝遺民)評價說,在眾多明朝官員改穿胡服投降清軍之際,宋應星這篇文章「殆有深意」,應該廣泛傳播,「以伸內外之防」。

而關於宋應星的人物形象,在內地的教科書、紀念幣、紀念郵票以及江西宋應星紀念館中的雕像,就都未出現過他晚年留清朝辮的模樣。但有網民表示,節目中宋應星的老年形象的改變是為了表示朝代更迭。

+1

據介紹,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裏裡的中國》是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

雖然第二期的人物造型惹出爭議,但該節目自今年2月12日首播之後也收穫不少好評,在豆瓣評分網站上更是獲得了9.0分的高分。有觀眾認為,以沉浸式話劇的形​​式來展現典籍是一種驚喜。還有觀眾指出,從國家寶藏開始,央視找到了文創宣傳的全新模式,如果語文課歷史課也採用這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或者直接引用這些節目片段作為教材,相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