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發人工合成澱粉 用二氧化碳數小時完成農作物數個月過程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科學院在周四(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中國經過多年研究攻關,在澱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國際上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全合成。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周五(2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據介紹,在粟米等農作物中,自然光合作用的澱粉合成與積累,涉及多達60多個生化反應以及複雜的生理調控步驟,理論能量轉化效率為2%左右。通過多年研究攻關,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科研團隊聯合大連化物所,採用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通過耦合化學催化和生物催化模塊體系,實現了「光能—電能—化學能」的能量轉變方式,成功構建出從二氧化碳到澱粉合成只有11個步驟反應的人工途徑。

在實驗室只需要數小時,就可以完成農作物需要幾個月的澱粉合成過程。 (影片截圖)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副研究員蔡韜稱,研究團隊提出的化學和生物耦合催化合成澱粉是一個新思路,目前在實驗室只需要數小時,就可以完成農作物需要幾個月的澱粉合成過程。

此外,科研團隊最新突破的澱粉人工合成不僅步驟更少,而且還具有更高的能量轉化效率與合成速度。從太陽能到澱粉的理論能量轉化效率是玉米的3.5倍,澱粉合成速率是粟米的8.5倍。在充足能量供給的條件下,按照目前技術參數推算,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澱粉量,相當於中國5畝土地粟米種植的平均年產量。

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澱粉量,相當於中國5畝土地粟米種植的平均年產量。 (視覺中國)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所長馬延和在受訪時表示,雖然現在還是處於實驗室階段,未來還需要有更多的科學挑戰。但一旦工業實現,人工合成澱粉會對糧食安全及二氧化碳的利用,乃至「雙碳」的目標都會起到非常重大的支撐作用。

對於人工合成澱粉和一般澱粉的異同,蔡韜就稱通過核磁檢測,人工合成澱粉與自然界中的澱粉作比對,得到的結果是一模一樣,兩者並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