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天宮課堂」背後知識點 此實驗因危險幾乎被取消?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上周四(9日)在中國太空站進行「天宮課堂」授課活動。
在長達1小時的授課時間內,航天員完成了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和天地互動交流等8個授課項目。
到底每一項實驗背後蘊含了甚麼物理知識呢?

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香港培僑書院設分課堂。(中新社)

太空轉身實驗知識點:角動量

在「天宮課堂」上,葉光富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不靠外物轉身,只見他的右手臂不斷畫圈。當身體旋轉時,手臂收迴旋轉速度會變快。

轉身實驗所展現的是在微重力的環境中,航天員在不接觸太空站的情況下,類似於理想狀態下驗證「沒有外力矩,物體會處於角動量守恆」。

航天員上半身向左轉動時,按照角動量守衡的原則,下半身就會向右轉。當航天員伸展身體時,因為質量分布得離旋轉軸比較遠,轉動慣性比較大,角速度就會減慢。相反,當把四肢收回時,轉動慣性小,角速度就會增加,直觀感受就是轉動速度變快。

浮力消失實驗知識點:浮力與重力伴生

在太空中,乒乓球放入水後不會浮在水面上,而是停留在水中。

浮力是隨重力產生,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液體內部壓強相等,不再有上下表面壓強差,浮力幾乎消失。

在地球表面難以讓浮力消失,難以直觀地展示這項試驗,但在太空站的微重力條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間的伴生關係就可以非常清楚顯現出來。

水球光學實驗知識點:凸透鏡成像原理

在課堂上,葉光富展示了水球光學實驗,只見他在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後,氣泡都被水包圍住,並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影像。此時,整個水球就變成兩個透鏡,外圈成為一個凸透鏡,呈現出倒立影像,內圈則變成兩個凹透鏡的組合,出現正立影像。

事實上,這項實驗包含了3個物理原理。首先,在失重環境下,水滴會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收縮成一個接近完美球體的水球,而在地球上因受重力影響,水滴會呈現出水滴形,幾乎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水球。

其次,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凸透鏡,當站在「凸透鏡」的兩倍焦距以外,就可看到一個倒立的實像。最後,由於浮力在太空中消失,即使在水球中打入氣泡,氣泡亦不會飄出,反而會停留在水球中。

泡騰片實驗知識點:微重力環境

作為壓軸出場的泡騰片(又稱水溶片,Effervescent tablet)實驗,一出場就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在地球,只要將泡騰片扔入水中,就能看到氣泡上浮。由於太空站處於微重力環境,當王亞平將泡騰片扔入水球後,氣泡未有向上浮,而是在水球中相互擠壓,令水球慢慢膨脹變大。

雖然這項是趣味實驗,卻曾因「太危險」幾乎被取消展示。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主任齊欣解釋,實驗過程中會有氣體釋放,若氣體未有處理妥當,或會對太空站內其他設備設施造成影響。因此,出於安全考慮,泡騰片實驗起初並未列入太空課堂的內容。

不過,王亞平對此實驗十分感興趣,並表示願意自在太空站上試做實驗,看看效果。在她的堅持下,泡騰片被帶上太空站,並且在第一次試做實驗時,航天員都小心翼翼,用吸水物包圍可能隨時炸開的水球。由於讓人擔心的情況並沒有出現,氣泡都被包裹在水球中,泡騰片實驗最終能夠納入太空課堂的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