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建特區的速度興建大學 如何從高校荒漠變成建校沃土?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今年4月,深圳市發表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深圳GDP總量達到3.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遠超上海、湖北等大城市。
一座與北上廣並駕齊驅的頂級城市,卻在文化底蘊上落敗,不但歷史古蹟少,更因為大學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之名。踏入21世紀,深圳建大學的速度迅猛提高,更掀起世界名牌大學到深圳辦學的熱潮,甚至有人預言,中國最頂尖的大學遲早會在深圳誕生。

《新財富》報道,對比中國各城市的高校數量,深圳的高校數極少。北京位列榜首,全市共有92間普通高等學校,其次為湖北武漢,共有83間高校,廣州、上海、重慶等一二線城市也高居榜單前列。

惟據深圳市統計公報,深圳只有14間普通高校,不僅遠落後於其他一線城市,還被不少二三線城市超越。2021年,天津全市有56間大學,GDP為1.57萬億元,常住人口1387萬人,平均25萬人就擁有一所大學。然而,GDP遠超天津兩倍的深圳,大學數僅為天津的四分之一,平均126萬人才有一間大學。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只有兩間中專、一間師範、一間衛校。直到1983年1月,深圳大學才開始籌辦,並於8個月後迎來第一批本科生。踏入21世紀後,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先後落地。直到今年,深圳已有15間普通高校。

深圳大學為深圳市第一所高校,成立於1983年。(視覺中國)

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學生人數也隨之猛增。2000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數僅有1.41萬人,至2021年已有14.52萬人。《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深圳在校大學生數量將高達21.5 萬人。

深圳建校速度雖快,但與城市發展速度相比,仍顯得緩慢了些。與此同時,深圳的高校不僅數量不足,還被質疑實力不夠。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動輒擁有上百年曆史的名校「抗衡」,深圳選擇以聯合辦學的方式邀請有底蘊的名牌大學到當地設立分校。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小組探討在深圳設立校園的可行性,翌年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開啟深圳合作辦學的先河。2014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批設置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等3個本科專業,分校與香港中文大學共享圖書館電子資源,錄取的學生也能註冊成為中大學生。

深圳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辦學的成功先例被許多高校借鑒。從此,「高校荒漠」變身成為「建校沃土」,中山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等高校先後獲教育部批准設立,香港大學在深圳的新校區也在籌建之中。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大城」。(新華社)

除了大學,深圳還吸引了許多頂尖高校設立研究生院。深圳大學城雲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多個研究生教育機構。同時,在深圳土生土長的南方科技大學,亦躋身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在多個世界高校排行榜上有名,而深圳大學畢業生在深圳一眾高新企業中的認可度,不亞於985高校。

事實上,深圳能快速建校,與財力不無關係。2021年,來源於深圳轄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破萬億元,達到11110億元,比大多數城市全年的GDP高。其中,中央級收入達到6852.2億元,相當於以一市之力貢獻了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5%。

正因如此,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謂毫不吝嗇。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長陳秋明曾表示,「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北京、上海」。

2021年,深圳大學部門預算收入為75.33億元,勝過中科大、大連理工大學等許多985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來自深圳市政府撥款。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科技大學的部門預算中,教育支出為33.52億元,看似與北大清華動輒上百億的教育支出無法相比,但南科大在校學生不足一萬人,平均每個學生可分到36.96萬元,超越北京大學。

除了留住本地大學生,深圳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亦高於北京與上海。(視覺中國)

除了財力,深圳高校亦不愁沒有學生。根據《2021應屆生就業趨勢報告》,深圳是2020年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其他一線城市。深圳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已就業人群留深圳就業率達到79.42%,南方科技大學的佔比亦接近八成。

深圳一方面留住本地的大學生,另一方面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亦高於北京與上海。據中國聯通智慧足跡,2021年深圳本地大學畢業人數雖然僅有4.11萬人,但淨流入的應屆生數高達14.54萬人,而北京與上海淨流入的應屆生數都不到8萬人。

深圳許多就業崗位亦吸引源源不斷的大學生。智聯招聘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從深圳灣、華強北,再到南山科技園,深圳正吸引著各式各樣的人來此就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