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忍八卦、催婚、催生仔 內地年輕人紛紛「斷親」疏遠親戚引熱議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大時大節,不少年輕人都會隨長輩去親戚家拜訪聚會,而在互動中,往往年輕後輩都會被問及工作、結婚等有關生活現狀及將來的問題。周二(9日),一則「為什麼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了」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1.6億,引起熱議。對此,網民認為,親戚們太八卦、生活壓力大等,都是這一代年輕人選擇與親戚疏遠的原因。

據了解,網絡所指的所謂「斷親」並非真的是斷絕親戚關係,而是懶於、疏於甚至不屑於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交往。去年,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發表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提到,斷親行為確實呈現年輕化特徵。調查顯示,18歲以下的被調查者「基本不怎麼與親戚聯繫」,18至25歲、26至30歲的「90後」則只是「偶爾與親戚有聯繫」,這些年輕人如果家中沒有事情,就幾乎不與親戚聯繫,且不僅限於遠房親戚,甚至與二代以內的叔叔、姨姨、舅舅等也甚少交流。

對於「斷親」原因,網民答案各異,有人認為親戚們太八卦,工作時就說他還不找另一半,找到時就說他不結婚,等結婚了又說他不生孩子等等,也有人表示生活壓力大、沒有過多空餘時間和資金去用作拜訪親戚。

生活壓力亦增重年輕人拜訪親戚的成本。(VCG)

針對該議題,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據「華商報大風新聞」報道,27歲、來自西安的王雨菲的父母家有7個兄弟姐妹,一共14個小家庭,40多名親戚,王雨菲有往來的親戚不到5人。她表示,受地理位置、時間因素等影響,她很少有和親戚往來的機會,情感上自然會疏遠,甚至從未貼近,且與親戚相處自然不如與朋友相處起來舒服。對此,其母張女士十分理解,並不會責怪孩子,但就認為待孩子們也為人父母後,也許就會意識到親情的重要性,「家人永遠是避風港」。

千禧年出生的小陳亦一度對總是問東問西的親戚們十分「厭煩」,然而疫情暴發期間,當他獨自在西安上學時,反而是平日那些「不順眼」的親戚會通過各種方式打聽其情況,令他慢慢意識到了親情的重要性。95年出生的尹一則表示,「斷親」更像是年輕人對生活不滿的一種宣洩,因為在外工作已經十分疲憊,故他們回家只想要一個溫暖的港灣,而不是聽家長、親戚的催婚、催考公考研和指責。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楊逍認為,家長們需要了解到,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承擔的責任,故應多理解、多傾聽,多問年輕人努力工作的過程,少問獲得了什麼結果;多問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有什麼情緒體驗,少激勵、少指責、少支招。胡小武則認為,大多數人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才會真正長大、懂事,學會感恩;今日之「斷親」青年,遲早會有「認親」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