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郊驚見「同心圓粟米迷宮」 原來是一群科學家的特殊試驗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9月中旬的中國北方,粟米已經進入了收穫期,在北京順義和昌平區育種夏大豆的區域,出現了一片片同心圓的粟米田,站在同心圓中,如同進入了「粟米迷宮」一般。原來這無關什麼超自然現象,也不是為了美觀,而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特殊試驗。

事實上,這兩塊基地同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長期承擔著眾多育種試驗,同時也是農業科普基地。作科所副所長王文生介紹向內地媒體道,作科所在北京有四個基地,順義基地是最大的一處,主要承擔著基因挖掘、品種選育、優異基因挖掘、栽培技術研發等功能。在這裡,多個課題組常年駐紮在這裡,基地配有宿舍、食堂等,每到農忙時節,科研人員都會在這裡忙碌。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大豆產業,推出了多種鼓勵大豆生產的政策措施及新型技術,粟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就是其中之一,該技術通過在粟米地中套種大豆的方式,保障粟米不減產的同時,增加了大豆種植面積。

中國是大豆消耗大國。(新華社)

在試驗基地中,有一處特殊的「同心圓試驗」,科研人員將粟米種植成一個同心圓,靠近外部的地方粟米較為稀疏,越往裡越密,站在同心圓中,如同進入了「粟米迷宮」。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王天宇介紹,「同心圓試驗其實是一個粟米耐密性試驗,目的是找到不同品種最合適的種植密度。」

據介紹,當前中國耐密植粟米,每畝可以播種五六千株甚至更多,近年來創造了許多高產紀錄。如作科所李少昆團隊研發的粟米密植精准調控高產技術,在內蒙古千畝示範田中,創造了實測1227公斤的平均單產紀錄,而在萬畝示範田中,創造了1087公斤的單產紀錄。

在試驗田的「同心圓試驗」地塊,樹立著多個標識牌,有試驗品種,也有對照品種,同心圓從外往裡,種植密度跨越了每畝3000株到12000株之譜。「不同品種的耐密性不同,同心圓試驗,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合適的密度。」王天宇說道,「過於稀疏,可能導致產量降低,但過密也會影響生長,從而導致減產,所以,只有最合適的密度,才能保障作物實現最大產量。」

2022年中國受極端天氣影響,全國各地耕地受影響,危及佔全年糧食供應四分之三的秋收。(Getty)

除了科學育種尋找粟米作物產量最大化外,在試驗基地中,一處五彩斑斕的稻田也足以吸引目光。這些水稻是是從野生稻中獲得的基因培育而成,保留著眾多優異的資源和性狀,有的色彩豔麗,可以用作種植稻田畫,有的抗病抗蟲,可以用來培育高抗性的水稻,有的耐鹽鹼,可以培育出在鹽鹼地種植的水稻。

作科所副研究員喬衛華介紹,「和野生稻相對的是栽培稻,也就是人們選育而成、在生產中大規模運用的品種,和野生稻相比,栽培稻往往具有高產、高品質等優點,但同時也有許多缺點,比如抗病性差、不抗倒伏等,其實這些性狀在野生稻中都有,只是在多年馴化中丟失了,如今我們培育更好的水稻品種,就可以在這些野生稻中把這些基因重新挖掘出來,並加以利用。」若非這批育種科學家的介紹,五彩斑斕的水稻,其彩色的基因竟來自它們幾萬年前的祖先。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許多過去被稱為「雜糧」的作物,如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9月此時,時值北京科普周,又恰逢秋收季節,基地舉行了秋季作物田間考察活動,數十位科學家在地頭介紹種子育成的故事仍在繼續譜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