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帕卡風球|「蠱惑的風」C字型移動 與「煙花」或形成藤原效應

撰文:勞敏儀 倪清江
出版:更新:

踏入風季,兩個熱帶氣旋先後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其中熱帶風暴「查帕卡」今午(19日)更集結在香港西南200公里內,其後呈「C」字型移動,按目前預測路徑,或與其後逼近的強烈熱帶風暴「煙花」產生「藤原效應」。查帕卡除了移動路徑「蠱惑」,風力也會出現「升、降、升」過程,天文台暫只預測其至星期五的移動路徑,而歐美預測機構則料查帕卡會被「煙花」向東扯到台灣。

天文台解釋,由於「查帕卡」引導氣流較弱,導致移動慢又在「兜圈」,加上對其移動路徑及強度存變數,它與「煙花」會否形成「藤原效應」仍須觀望。過去五年,產生該效應的熱帶氣旋包括2016年8月的「獅子山」及「蒲公英」、2017年7月的「納沙」及「海棠」。

「煙花」周六(24日)進入本港800公里警範圍

下午1時,熱帶風暴「查帕卡」集結在香港之西南約190公里,天文台預料初時幾乎停留不動,稍後向西北偏北緩慢移動,逐漸靠近珠江口以西一帶,將為本港帶來狂風驟雨及雷暴,並在本周中期橫過廣東西部沿岸,隨後路徑存在變數。

至於強烈熱帶風暴「煙花」則在未來數天橫過台灣以東海域,並逐漸增強,最快周三(21日)升級至颱風級別,大致移向中國東南沿岸,周六(24日)移入陸地前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按目前熱帶氣旋預測路徑,該兩個熱帶氣旋或有機會相距1,350公里內,產生相互影響,出現「藤原效應」。

「查帕卡」及「煙花」先後逼近本港,兩者距離或有機會產生「藤原效應」。(天文台網站截圖)

查帕卡、煙花周五相距僅約600公里

據天文台預測,查帕卡將逐漸移近廣東西部的陽江,然後再向西移到雷州半島,就如過往的熱帶氣旋採取「一路向西」路徑。不過天文台卻料它會在雷州半島轉向南,掠過海南島海口以東,重返珠江口以南方向,形成C字型移動路徑,似被一股力量牽引變「回頭風」。

這與「煙花」料有關係。天文台預測在周五( 23日)下午,煙花移至台北附近,而查帕卡則在雷州半島,兩個熱帶氣旋相距大約600公里,足夠距離出現「雙颱效應」,即「藤原效應」。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及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均顯示,查帕卡在廣東西部至海南島附近,被煙花「勾」回出海,再向東移動,經南海北部吹襲台灣。

查帕卡的C字型移動路徑,也令它的強度有變化。查帕卡今早10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天文台料其在登陽江後,會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但當它越過雷州半島,重回落海,又會再增強為熱帶風暴。查帕卡升、降、升後,它其後在南海會否再增強,或是被煙花「吞噬」,暫時未有答案。

天文台:「查帕卡」強度及路徑存變數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唐宇煇今日下午表示,查帕卡與煙花今早相距1,900公里,距離非常遠,環流未有互相影響,現時兩個熱帶氣旋之間未有出現藤原效應。

他續指,「查帕卡」的引導氣流較弱,移動速度較慢,致其路徑出現「兜圈」情況,加上不同的電腦模式對其移動路徑及強度預測存分歧,故即使目前預測圖估算兩個熱帶氣旋之間距離有機會符合「藤原效應」條件,「查帕卡」的不確定性仍然較高。

▼7月19日 熱帶風暴查帕卡吹襲下石澳仍有市民暢泳▼

+8

近10年至少有三次「藤原效應」

至於近年曾引發「藤原效應」的熱帶氣旋,唐宇煇舉例指有2012年8月的「天秤」和「布拉萬」、2016年8月的「獅子山」及「蒲公英」,以及2017年7月的「納沙」及「海棠」。

翻查資料,當年熱帶低氣壓「海棠」初時在南海北部徘徊,但受「納沙」的環流影響,「海棠」開始加速移向東北,並增強為熱帶風暴;橫越呂宋海峽後,「海棠」採取偏北路徑掠過台灣西岸,繼而轉向西北偏北,翌日早上在接近「納沙」24小時登陸的地點橫過福建海岸。當年台灣接連受「納沙」和「海棠」吹襲,至少有131人受傷及一人失蹤,逾67萬戶停電,亦為福建、浙江及江西各地帶來暴雨和嚴重泛濫。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預測▼

▼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預測▼

「藤原效應」令熱帶氣旋移動路徑更難測

「藤原效應」應用於雙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上。當北半球同時出現兩個熱帶氣旋,並相距約12緯距(約1,350公里)可能產生相互影響,沿著軸心依逆時針方向相互旋轉。軸心並非一定在軸線的中間位置,較強的熱帶氣旋會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的路徑。它們的相互作用會因受外圍大尺度天氣系統更強的影響、其中一方減弱或被合併而結束。

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均會有熱帶氣旋出現,而兩個熱帶氣旋同時出現的情況並非罕見。當「藤原效應」發生時,熱帶氣旋往往會改變移動方向及速度,令預測其移動路徑難度增加。

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天文台網站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