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女看電影】捷克最後一位女死囚殺人心路 瘋了的是我們?

撰文:黃漢兒
出版:更新: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 》--一個關於捷克最後一個女死囚的故事。

十月十日,除了眾所周知的雙十節之外,亦是第十五屆世界反死刑日。上年的同一時間看了這部有關死囚的電影,你或許不認識歐嘉,但她卻是震撼捷克的蓄意謀殺案的女主角。全片以黑白畫面呈現,沒有配樂,節奏緩慢,加上許多的長鏡頭,對於平日多看節奏明快電影的觀眾們可能會吃不消。但如果你有時間和精神,亦不妨可以花個半鐘的時間看這部具思考價值的電影。

「我只有一個請求,不要以精神錯亂為辯護理由。」
歐嘉
電影入選2016年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大觀單元。(電影劇照)

1973年7月10日,歐嘉開著租來的貨車故意衝上行人路,造成12人傷、8人身亡。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105分鐘的電影,開首的70分鐘都在描述主角嘗試從孤獨中掙扎求存的非人生活。22歲的歐嘉,面對冷漠的家人和同儕的霸凌,一直渴望擺脫這樣的困境。她打扮得男性化,在男人堆中工作,裝作堅強的她內心其實脆弱得很。她自殺不遂卻換來母親的冷言諷刺,她亦嘗試從同性伴侶中尋找愛的關係,卻發現自己沉醉的只是性滿足。於是她把心路歷程寫信到報館,並決定向傷害過她的人、社會進行報復......

未剪髮前的歐嘉,因為精神問題被媽媽送入病院。(電影劇照)

第一身角度走進歐嘉內心世界

電影開初,歐嘉留著典型的「馬姐」辮子造型,穿著女性化得來又保守的恤衫配冷外套,可見她內心最真實的黑暗面仍是抑壓著的。當她自殺不遂之後,就突然剪了一頭神似「這個殺手不太冷」中Natalie Portman的鮑伯頭。不得不說,這位波蘭藉新演員Michalina Olszanska的表現確實出色。從歐嘉面對人群時手腳生硬的恐懼感,到靈魂釋放時無視世俗的眼神,她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電影中的她,說話和表情總是冷酷的,從多個直視鏡頭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她內心那有冤屈卻不得抒發的倔強,緊逼得讓觀眾難以呼吸,令你更真實地感受歐嘉每日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孤獨且鬱悶。對白不多,但一說就是重點。

「我知道我是瘋子,不過是具啟發性的。有一天你會為你的恥笑和我的眼淚付上代價。」(電影劇照)

「你要求死刑,是因為你意識到以你良心活下去還不如死了?」律師。

「不,如果他們吊死我,這樣我的罪行會有更高的價值。」
歐嘉
歐嘉和女朋友貌似有性無愛的關係。(電影劇照)
自己搬出來住的歐嘉終日沉迷酒色和香煙之間。(電影劇照)
+1

是誰的錯?

歐嘉選擇了用自我的方法對世人作出警示、向社會報復。渴望當上司機的她,最後選擇了用車車死途人。或許我們會疑問,為何要向無辜的人下手?因為在她的眼中,不論是落井下石抑或冷眼旁觀的,社會上每一個人都需要為造成今天的她負上責任。歐嘉企圖服藥自殺,竟換來媽媽的一句:「如果你要自殺,你需要變得更聰明。」在歐嘉犯案之前曾經要求入住在精神病院,但醫生卻以「病院不是讓人休息的地方」而拒絕了,讓歐嘉說服自己是個正常的人。無可否認的是,社會上存在一些精神不平衡的人,他們黑暗的內心和孤寂的一面被深深隱藏著。或許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困住他們的暫居所,而是一份同理心,一個容讓他們的表達情感的社會。在"The Quiet American"一書提到:"Wouldn't we do better if we didn't try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有許多好像我的潛在殺手,不過他們沒有勇氣去實施。」
歐嘉

現實中的歐嘉

歐嘉曾經將她心底對世界的怨憤和報復計劃寫信寄到報館,可是,信件遲了兩天才公諸於世。如果當時信件提前到達,可以阻止到悲劇發生嗎?還是被看作瘋子般冷眼旁觀,當成茶餘飯後的熱話一則?雖然不想承認,但恐怕是後者。

信裡頭寫著:「我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被摧毀的女人。我有一個選擇--殺死自己或者殺死別人。我選擇雙倍奉還給討厭我的人,因為當一個平凡的自殺者實在太容易。社會實在太冷漠。我的判決是:我,歐嘉,作為你獸行下的受害者,判你死刑。」

歐嘉在庭上的自白。(電影劇照) 

最終,歐嘉被裁定一級謀殺罪成,判以絞刑。對於死刑這個大是大非的議題,正反兩方已有爭持不下的論點,在這就不多作評論,僅套用《殺戮的艱難》作者張娟芬的一句總括我的想法:「死刑是一種誘惑。有正義感的人,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歐嘉被執法人員帶離囚室,拖行到未知處,我猜應該是行刑的地方。而她,就聲嘶力竭地一直反抗著。是醒覺,還是人格分裂症發作?沒有人知道。

當大家都知道七月十日發生過這樣的社會悲劇,但歐嘉內心的鬱結和矛盾,卻是無人知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