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空間最大創意 革命性的微建築學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常說香港有土地問題,住屋有困難,日常生活受影響,連好好找個地方拍拖亦是件難事。但這並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在國外其他大城市,空地亦買少見少。建築師要配合現存土地面積和周邊環境設計新建築物是項挑戰,而近年備受歡迎的「微建築」似乎是迎接這項挑戰的良藥。

英國的貨櫃建築群Container City II。(官網圖片)

「微建築」:最少的空間,最大的創意

所謂的「微建築」並沒有仔細的定義,《微建築》一書的作者Ruth Slavid曾指出,如以特定的地板面積來定義一項建築是否「微建築」則過於狹義,她認為「微建築」就是十分迷你的建築物,可能提供單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狹隘的空間中執行複雜的功能——就是要設計師用最少的空間發揮最大的創意。除了香港人適用的「百變單位」外,國外近年的微建築已發展漸趨成熟,十分多元化,成為建築的新方向。其中一個常用的建築材料就是貨櫃。

說起貨櫃,大概會立刻想起葵涌貨櫃碼頭那些沉甸甸地疊起的鐵箱,一個個被吊起來來去去是香港物流工業的象徵。從前住在貨櫃裏的或許只有偷渡客,但現在成為建築師新寵物料的貨櫃,已是新式創意建築的代表!由殘破的工業物料搖身一變成為工業風創意建築的新寵兒,除了因為再用物料能減低成本外,亦是因為貨櫃本身易於移動的特性,和能為建築帶來別樹一格的LOFT風格。

隨傳隨到的貨櫃建築

貨櫃本就是設計來搬運大型貨物,飄洋過海,其堅固又易於搬運的特性為建築師看中,能像哈爾移動城堡般,把整幢房子搬來搬去的夢想透過貨櫃建築實現了。

英國的Snoozebox Hotel將貨櫃改建成旅館,以貨櫃車搬運,為活動及展覽提供舒適的臨時住宿,可建一層或兩層,只需四十八小時設立。(官網提供)
加拿大Montreal的Müvbox餐廳,在車頂加上太陽能接收板,地板亦用回收再造的舊車軚做成,貫徹餐廳環保的形象。Müvbox聲稱,由到達開業地點都完成準備只需十五分鐘,內裡可坐廿八個顧客。(Muvbox Facebook圖片)

其實所謂的「微建築」並非新鮮事,英國建築師Eric Reynolds在七十年代已提出建築小型化的概念,他指出,從前大型建築的方向已不可取,需要太長時間規劃及建造,成本太高,在這經濟泡沫時代其實充滿危機。Reynolds提倡現代建築應「更輕,更快,更便宜」,他於七十年代成立的Urban Space Management(USM)致力於社區活化及舊區重建等項目,現在仍是旅遊熱點的倫敦Camden Lock Market,Camden high street及Borough Market皆是他們的作品。於2000年在倫敦成立的Container City是其中一個較早期落成的大型貨櫃建築群,USM團隊從中國買入貨櫃,連同改造費用,每個約四百平方呎的貨櫃單位成本約四十萬港幣,租金約六千元港幣一個月,是倫敦市中心少有的平價住宿選擇。隔年團隊再成立Container City II,加入工作室,辦公室,社區設施等不同用途的空間。

在同樣面對住屋短缺問題的丹麥哥本哈根,急需低價住屋解決大量本地及外來學生的住宿問題,但卻欠缺能建築永久性房屋的土地,建築師就利用貨櫃能移動及快速可拆除的特點,建起了一條宿舍村,為學生提供住宿。即時該土地將來需要修建永久性建築,由於現存的貨櫃屋不需打地基等前期工程,亦能快速被拆除,不會影響後來的發展計劃。改建後的宿舍大量採光,一改貨櫃密封的樣貌,快速解決了目前住宿短缺的問題。

Container City雖以貨櫃改建,但一改其密不透風的形象,設計大量採納自然光。(官網提供)
(CPH Shelter Facebook 圖片)

貨櫃建築除了可活用在城市空間外,還可為偏遠及資源較短缺的地區提供成本低的社區建設,如這間在南非Durbanville的小學,為農工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得到企業資助,用貨櫃改建成教室。室內範圍主要用於教學,建築結構改動不大,在貨櫃上加上簷蓬,外面設有遊樂設施和活動空間,亦有園地讓學生種植,植物長高後亦可為校園擋風沙。設計師用有限的預算,為孩子提供了舒適的學習環境。

南非的Vissershok貨櫃小學,外牆塗上繽紛的色彩,為孩子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Tsai Design Studio)

微房子,創建新的生活模式

香港地樓價騰飛,要有個自己的居所是件難事,許多人就算能夠置業,亦未必買到空間充足的單位,唯有善用空間。但往往是空間少,身外物卻很多,每當看見滿屋雜物時,總會想起以前宜家傢俬有個電視節目叫「宜室宜居有辦法」,利用傢俬巧妙地收納雜物。近年設計師亦從這方向發展,重新設計具強大收納功能的家具,成就一個個百變家居。

台灣建築所「A Little Design」早前為台北一個單位重新裝修,只有約二百呎的空間如變形金剛般隱藏收納空間,方便屋主儲存小物,又不顯凌亂。(Dezeen)

用最少的空間發揮最大的創意,是微建築的創作基本。微建築除了能解決城市土地短缺的問題,亦能讓我們對傳統的空間使用作出反思。比如說:要多大才叫適合居住的空間?住屋的位置以至社區的設計,空間設計有時不單受物理環境所限,亦是反映了我們對生活及自身社區環境的看法。當我們在討論生活質素時,別忘記外頭還有人無家可歸。而當我們視微建築為空間短缺的一種妥協時,有人則認為它是一種新機會。2013年在美國俄勒岡州尤金市成立的Opportunity Village Eugene(OVE),則用微型建築為無家者提供一個踏腳石,慢慢重回社會。OVE希望在「無家」和「有家」之間建立一條橋樑,讓無家者能用可負擔的價錢,得到安全穩定的居所。

Opportunity Village內的房子由無家者和義工共同建造。(網上圖片)

現時OVE內建有三十間微型房屋,只需每月三十元美金,無家者便可住在由遊民和義工建造的微型房子內,並使用村內所有設施。比起金錢,OVE更注重的是村民的自律,入住首要條件是不能有暴力行為,不能盜竊,嚴禁酒精及毒品,亦需履行義務維持Opportunity Village的整潔。村民需每星期參與社區工作,輪流當前台職員,亦須每月輪流清潔公共浴室,及參與每月的村民大會。微房子在這裡,是無家者重新開始的機會,讓他們一手一腳重新建立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