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剩食掀起的空間思考 中大建築系碩士畢業生重構油麻地果欄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在氣候變化加劇、經濟環境不景氣、社會紛爭頻繁和眾聲喧嘩的時代氛圍下,社會很明顯需要一場思維和發展方向的改革。建築是改變社會現況和環境的重要一環,不過現今香港的建築設計,卻常遭人批評不思進取、缺乏創意,然而在政策與經濟主導的局限下,建築師的角色變得尷尬,不過從《中大建築學院第二十屆建築碩士畢業展覽》的學生作品之中,雖然只屬概念,但經他們仔細研究和精心設計,不乏可行性,從中看到香港未來建築仍是充滿希望。
攝影︰麥婉婷﹑由受訪者提供

吳書勤在果欄作出24小時的社區觀察,研究當中的生態。
現實世界的建築項目要落地,講求製造經濟價值。沒有用盡地積比率,設計一定要好好。再加上香港又不是一個能單純憑創意就能夠說服客人而承接到建築項目的城市。
吳書勤
本港棄置堆填區的廚餘量在過去十年增加一成六,人均家居廚餘量較台北和首爾高八成五。(資料圖片)

即使建築師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但研究本土議題和傳播建築文化的建築事務所AaaM Architects(Architecture as a Medium)兩位成員黃澤源(Edmond)和彭展華(Bob)對未未仍抱有希望。若以為建築系畢業生只會畫圖、構建建築物,這想法實在落伍。

《Fruit Waste Coop》是建築學生吳書勤在《中大建築學院第二十屆建築碩士畢業展覽》內的畢業論文,設計內既沒有誇張的地標式建築,也沒有用盡土地比例,嚴格來說,這設計並非值得投資的建築項目,而對於以「炒樓」為原則的商人來說,它更可能是一盤不能賺甚至蝕本的生意,沒有投資價值。其設計圖亦不夠突出、模型做得不夠精緻、項目甚至沒有建築物,但《Fruit Waste Coop》內容完整也非常多元,概念上有着很高參考價值,在展覽內雖隱而不顯,卻為現在帶來未來想像,誘發行動,實為考慮到社區生態和經濟活動的出色作品。

在果欄看到處理剩食的可能

剩食(food waste)是近年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而有興趣改善這個問題的吳書勤坦言起初像別人口中的「一嚿雲」:「心裏只是想解決整個食物廢棄物的供應鏈。後來折騰一大輪,像研究者、記者般不斷做資料搜集、採訪、地區觀察,才恍然大悟發現原來油麻地果欄充滿可塑性。」香港不是沒有廚餘回收行業,也有廚餘廠,可惜的是它們只能處理有限度的數量,加上收集過程並不容易。資料和研究的結論卻點明只要分類做得好,有系統處理廚餘會令開發產品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原材料較純又會間接令產品價值高些,「既然這樣,我便收窄題目,專門做一種廚餘回收。」

吳書勤的畢業作品《Fruit Waste Coop》深入討論油麻地果欄的各種可能性。
水果皮系列是吳書勤以水果廚餘升級再造的實驗之一。

為了證實水果廚餘的存在,吳書勤便自發在網上購買了一些如拇指大的追蹤器,放入果欄水果入面,繼而追蹤它們的行蹤。收集回來的數據顯示,除了確認水果廚餘問題存在外,還令她發現其他種種問題:一是水果是完整無缺的被送到垃圾堆或堆填區;二是水果會在原地被垃圾車或店主輾碎、壓爛。於是她再次採訪果欄商户,了解現實中水果廚餘數字與現時果欄處理的方式,發現果欄有數種處理水果廚餘的方式,當中角色有點像中轉站,例如回收超級市場的貨餘,再將其轉贈食物銀行。雖然他們現在是有網絡做那些事情,但缺乏將水果再生變成新產品的行業。再者,果欄出現衰落迹象,大部分店主的子女都不願意繼承家業,以辛苦、不喜歡晚上工作等為理由,令吳書勤決意尋求方法將水果批發或零售的模式升級,將模式由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變成循環經濟(Cicular economy)之餘,同時又能重新吸引年輕人加入。

從廚餘問題出發 思考果欄空間

找對了問題,亦有了方向,吳書勤繼續資料搜集。她先收集將水果廚餘轉化做產品的例子,又親手試做果醬或水果皮。不過她的專業始終是建築,而果醬或水果皮只屬副產品,空間問題才是她的重點聚焦。暫時擱置水果皮實驗,她又日以繼夜到果欄作24小時觀察,看看那裏生活的人是如何工作,生活怎樣與果欄聯繫,當中又有什麼趣事發生。她發現果欄是個很奇怪的空間,日間像鬧市中的一個死城(Dead Urban Zone),在市區內卻人煙稀少,沒有活動,處於一個與周遭有點脫軌的狀態。而在晚上果欄的人和物佔據街道的情況經常發生,卻一直沒人干預,原因是那裏的商業活動需要很大的流動和靈活性,自然對空間的可延伸度需求很大。

憑藉這些觀察和資料,吳書勤深信在果欄設立合作社為可行,就像從前果欄有蕉房焗蕉,現在則要冷倉。假設將果欄變成24小時運作的小型市區(Urban Zone),配合新型的空間構思和衍生新型經濟或商業活動,製造一個外來者和現時區內商家共生的小社區,例如在這地方建立共用的實驗室和廚房,讓人創造自己的發明和銷售產品,將水果廢棄物變成一種催化劑,創出一種新職業,引發新的水果回收與創業文化,也許這是回應她初衷的解難方案。

吳書勤的畢業作品《Fruit Waste Coop》, 深入探討油麻地果欄各種可能性。

延長建築壽命 重構果欄用途

有了概念、配套和新型空間營運、商業活動建議,吳書勤再繼續探索果欄以實行構想。她仔細將果欄的建築物由外而內,由外觀到內部結構都逐一勾畫出來,繼而發現果欄本身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在建築的層面上,果欄鄰近的舊樓有悠久歷史,一個小小的建築群內已有不同年代的建築物,所採用的建築物料也不盡相同。最舊的用磚,較新的則用鐵皮。貌似脆弱的結構,卻飽歷風霜捱過了數十年。

她也從中看到保育、改建等問題:要怎樣做才能化解發展與重建兩者之間的衝突?什麼方式才能原汁原味保留歷史痕迹?最後,她放下建築師的包袱,沒有築起新樓來重建果欄,只是從延長建築壽命角度出發,加建承重結構,修葺樑柱、天花等,讓建築物得以保留原貌。她的目標是要讓空間24小時運作、日與夜能改變用途,而不是要因應客戶所需而建成高樓大廈。

「我想起用插件形式去執行這概念。新的建築結構插件與現有建築物就像現時的外置儲存記憶體與流動手提電話的關係般相輔相成。插件既不會傷害現有的結構,也富彈性。那些建築插件很容易讓用家自行改裝,因為在結構和組合關節位的設計上,已經盡量設計成方便易懂的結構,讓組合過程簡單得有如砌拼圖,令使用者只要簡單的改裝組件,建築插件便可形成不同的房間結構或家具系統,如組合櫃、櫃枱等等。」

解決空置空間是踏實的事情,吳書勤的概念作呼應了地方與時代背景、經濟脈絡,既像從香港本土常見的「走鬼精神」、「活用空間」、「靈活變通」,又呼應了果欄現有的靈活性,而且它更切合現世代的自造者(Maker)和創業精神,加上照顧原有的社區生活、經濟生態、可持續商業發展,這項目成熟透徹,難怪中大建築學院院長陳丙驊教授推介吳書勤的作品是年度五大作品之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