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唱空」香港 評級機構「暗黑歷史」累累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昨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宣布將香港的評級由「AA+」下調至「AA」,評級展望為負面。

惠譽認為「一國兩制」框架構成對香港的挑戰,並預測香港會因為「持續性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帶來「更大的體制及監管挑戰」,導致「與中國內地主權評級差距收窄」。目前,中國內地的評級為「A+」,較本港最新評級低兩級。

惠譽在解釋降級原因時,較多主觀臆斷的描述。歷史上,包括標普(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在內的三大評級機構,皆曾因為評級報告有失公允或缺乏前瞻性被世人詬病。

特首林鄭月娥明言,不認同惠譽降級決定。(新華社)

過去危機前 並未示警

2002至2007年,相關評級機構將絕大多數的美國房貸抵押債券評為最高級別AAA,即使在雷曼兄弟倒閉前,相關評級機構依然給予其A級以上的評級。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第二天評級機構才倉促將其評級下調至D級,即破產級。這令投資者大為恐慌,無數投資者要求撤資,隨後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同樣在2010年爆發歐洲債務危機時,三大評級機構也無一發出預警。當時的法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表示,「2004 年,我們就知道希臘政府在弄虛作假。如果信用評級機構能早些作出反應的話,希臘政府也許能夠行動得更早一些。」

參考往績,評級機構多次未預料到金融危機的到來。(視覺中國)

危機後反「落井下石」

實際上,遠至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相關評級機構也無一發出預警。但危機爆發後為挽救自己的聲譽,又驟然大幅降低東亞許多國家的主權評級,加劇了市場恐慌,從而使得金融危機惡化。2002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工作檔中指出,相關機構對危機負有責任,因其「倉促下調評級,致使局面惡化」。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傳導至冰島,冰島政府盡全力應對危機。然而,2018年10月8日穆迪率先下調冰島評級;2009年12月,相關評級機構又同時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導致歐洲債務危機正式爆發。評級機構不斷下調評級大幅提高了當事國的融資成本,外界有分析認為對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