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應對晶片短缺的另一解讀 2021中國公布「答案」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2021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國際晶片巨頭的產業戰略調整,汽車晶片短缺正在成為困擾中國以及世界汽車業的難題。1月26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次正面回應了這一現狀,並提出了中國的解決方案。在中國看來,這是市場對於之前晶片企業過分追求先進製程的一次調整,是中國晶片產進程產品研發、升級和科技攻關的契機,也是中國汽車工業進行優勝劣汰的必然進程。

美國對中國晶片產業的封鎖,其影響遠比人們預想地更為深遠。國際晶片巨頭的產業升級和壟斷進程已經被打亂。(VCG)

在中國,受晶片供應不足的影響,中國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廣汽本田的部分車型已經進入停產狀態。在國際上,包括本田、萬事德、豐田、日產等在內的多家日本車企也因晶片短缺出現停工或減產。美國、德國等造車企業也正向晶片企業發出緊急訂單。就連特斯拉公司(Tesla)首席財務官Zachary Kirkhorn也表示,公司正在盡最大努力渡過晶片短缺的難關。

目前,晶片短缺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輿論普遍認為,受疫情影響晶片企業開工率有所下降;晶片企業對於中國汽車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產業對於晶片需求的復甦和快速增長估計不足,是導致晶片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然而,更關鍵的是一場從2018年以來興起的國際晶片巨頭之間的產業競爭。

由於「摩爾定律」的逐漸失效,以及中國等後發國家的產業追趕,國際晶片巨頭在製程精度和晶圓尺寸上的競爭越發激烈。在業內普遍攻克14納米以下級晶片製程精度工藝和8英寸晶圓規模生產之後,國際晶片巨頭不得不向7納米、5納米,甚至是3納米制程精度和12英寸直徑更大晶圓的規模化生產來發展。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持對於產業的絕對技術壟斷、性能領先,保持超額利潤的獲得。

然而,晶片產業發展的畸變,以及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使得國際晶片巨頭的產業升級和壟斷進程被打亂。

一方面由5G通訊技術、雲數據中心技術、系統優化,以及立體封裝技術等多項技術的突破與應用,使得提高晶片性能、產品效率的方式不再僅限於對於晶片製程進度的提高。14納米制程,甚至28納米制程的晶片,通過系統優化和雲計算的結合也可以達到7納米以上製程晶片的效果。這首先就打破了國際巨頭對市場的單方面壟斷構想。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的爆發,美國政府一再對中國的高端晶片進口實施限制和封鎖。這當然給中國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困難,但也同時打亂了國際晶片巨頭的市場佈局。

中國作為高端晶片的主要消費國,曾經是國際晶片巨頭們的主要利潤來源,更新的晶片配合更好的手機,不僅能再次「收割」中國市場,更可以圈佔晶片產業的份額,加深中國對於晶片的「路徑依賴」,大大抬高中國進入高端晶片產業的門檻。然而,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晶片封鎖,卻使得國際晶片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大幅下滑,新開發出的新興晶片無法擴大銷售。前期投入不僅難以收回,後期的產能擴張更是遙遙無期。

此外,7納米以上製程晶片的生產,以及12英寸晶圓的規模化生產,其資金投入規模和產業配套的難度都要比原先預想的大得多。新的更高精度的生產工藝遲遲未能達到預計產能,技術問題接連不斷。其應用效果也遠遠沒有之前國際晶片巨頭吹噓的那樣,具備壓倒性優勢。巨大的產業投資不但難以取得回報,同時更是擠佔了之前14納米晶片和8英寸晶圓的擴產投資。也正是因此,主要集中於中低端製程的汽車晶片出現供貨短缺的情況。

當然,更令國際晶片巨頭感到尷尬和危機的是,中國晶片產業在美國的封鎖和逼迫下,正在加速追趕。尤其是在28納米以下,甚至是14納米制程晶片和8英寸晶圓生產領域,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產業投入和科技研發,以求實現產業自主。

中國無異於給了國際晶片巨頭背後一擊,抄了國際晶片巨頭的「後路」。在這時,如果國際晶片巨頭翻過頭來大力投資中低端晶片製造,雖然可以短時間滿足汽車晶片的需求,但是注定將在三五年之後,與崛起的中國晶片製造產能「對撞」在一起。與中國比拼產能和價格,這是每一個企業的噩夢。這也是目前國際晶片巨頭遲遲不願擴大汽車晶片產能的又一原因。

可以說,中國正在對國際晶片產業採取其軍隊慣用的,大範圍機動「迂迴穿插包抄」的策略。以5G技術、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的研發、應用承擔「迂迴穿插」任務;然後以舉國之力進行「銜尾追擊」,攻堅7納米至14納米制程工藝、搭建從原料到設備的全產業鏈體系。直至國際晶片巨頭在不斷提升製程精度、追求新技術的道路上再也跑不動,頻頻出錯,投資效益大幅下降。

也正是基於這些更為全局性和戰略性的思考,在被問及中國晶片產業的「瓶頸」、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晶片短缺,以及特斯拉等外資汽車品牌對於中國企業的競爭之時,中國政府才得以表現得如此鎮靜。

中國正在集中全國力量對5G技術、AI技術,以及相關晶片製造產業進行支持。相關產業在未來3年至年有可能出現產業爆發。圖為5G通信智能網聯汽車正在進行測試。(視覺中國)

因為,在中國政府看來,中國已經在按既定方針進行追趕,一切都將是時間問題。目前,2020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按年增長已經達到7.1%,特別是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增長比較快。按照2020年8月中國政府實施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和2021年1月實施的《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在關鍵元器件上,中國2年至3年內將取得產業突破,在中低端晶片製造和關鍵設備層面,中國在3年至5年內也將大幅減輕被「卡脖子」的窘境。

在5G技術等新型領域,中國則將在2020年新建開通60萬個5G基站,終端連接設備量突破2億台的基礎上,在2021年在新建60萬個5G基站,實現地級以上城市深度覆蓋,加速向縣鎮延伸。並且,中國還將加快網絡切片、邊緣計算、5G增強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部署,加快定製化、經濟型5G晶片、模組、終端等關鍵產品和器件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保障供應鏈產業鏈的安全。

而對於汽車晶片的短缺導致部分企業停產,以及中國新能源汽車遭遇的外部競爭的問題,在中國政府看來,這更是一個市場的正常波動和調節,甚至是優勝劣汰的過程。畢竟並不是所有的中國汽車企業都在因為晶片短缺而停工。例如比亞迪汽車,因為其在之前就已經投資近10億元人民幣,在長沙佈局了相關晶片和8英寸晶圓的生產線項目。目前比亞迪相關汽車晶片的產能已經超過了月產5萬片,2021年預計將達到月產10萬片。這意味着其可以滿足一年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晶片需求。

對此,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表示,隨着全球範圍內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進程的加快,國際知名汽車企業不斷加大對華投資合作,有效推動了中國配套產業鏈的完善提升,促進了技術進步,帶動了就業與經濟增長。中國企業也在與國際高手「過招」的競爭中,提升了技術水平、磨鍊了競爭本領,一些創新能力不足,適應能力較差的企業將會面臨「出局」的風險,兼併重組、優勝劣汰的進程可能加快。

因此,在中國政府看來,只要中國把握住龐大的市場,在中低端市場不斷積累利潤,在高端市場不斷取得突破應用,在產業上不斷優化追趕,中國就一定會完成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並且不會擔心個別中國企業在競爭中的失敗。對於中國來講,這只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而中國政府甚至在有意在加快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