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互動媒體系學生走訪中環街市 設計AR動畫和遊戲說老店故事

撰文:郭曉晴
出版:更新:

中環街市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街市,活化後容納不少具有文化特色的店舖,吸引市民和遊客參觀。16位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學生走訪中環街市,親身訪問發掘店舖的人與事,利用擴增實境(AR)技術設計互動作品,向公眾推廣本地文化特色。

浸大學生為中環街市設計AR互動展覽,呈現店舖故事。(郭曉晴攝)

學生以中環街市3家店舖的故事為靈感,設計配合現場的AR展品。活動分為兩個玩法,參觀者到場後可用手機掃描活動指南上的二維碼,再對準大會提供的紙手錶,即可在手機欣賞虛擬展品。另外,部份AR展品要求參觀者前往街市不同位置,掃瞄二維碼後,在手機欣賞與特定地點結合的虛擬展品,部分更設聲音導航和互動遊戲。

項目歷時數個月,其中一家受訪店舖是開業逾半世紀、以往專為駐港英軍訂製洋服和蘇格蘭裙的裁縫店「阮氏洋服」。浸大互動媒體系三年級何志鵬表示,在老闆口中認識到蘇格蘭格紋(Tartan)象徵不同地區的特色,最終與組員選擇展出兩款格紋,包括香港最後一隊駐港英軍所用的「Black Watch」格紋;以及由老闆設計、採用紅、白、藍配色代表香港的「Passion of Hong Kong」格紋。後者靈感來自香港特色的紅白藍袋,象徵和平及維多利亞港。

他又提到,小組成員分別擅長3D立體設計、時裝和繪畫,希望利用不同技術將本地文化特色呈現在大眾眼前,過程中亦學習到如何平衡設計者與用家體驗。

學生訪問「阮氏洋服」後,創作展現兩款與香港有關連的蘇格蘭格紋作品。(浸大提供)

互動媒體系三年級何天恒的小組同樣以蘇格蘭格紋為靈感,他們自創一個以虛構故事為背景的解謎遊戲,參觀者在遊戲中不同的選擇,可導致不同結局。設計方面,除了展現不同格紋故事外,更加入具本地特色的皮影圖像。他表示,今次是首次與外界合作的項目,亦是初試用AR技術創作,了解到更多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的不同角度。

互動媒體系學生首次應用AR技術,設計以中環街市為場景的動畫和遊戲。(郭曉晴攝)

三年級施欣欣與組員則訪問了舊雜貨店「雅俗共想」,發現店主每個藏品代表不同時代的故事,其中對招財貓的印象最為深刻。故此,兩位學生設計達摩形態的招財貓,加入「買一送一」、「半斤八兩」等本地元素,變成在中環街市大門展出的招財貓。她表示,難忘看見成品由構思到實現的一刻,感受到創作與生活的連繫。

最後一家受訪店舖為百年老店「甄沾記」,學生訪問時碰巧遇到一位顧客特意前來購買椰子糖予移民外地的外婆,以解思鄉之情,故團隊將兩婆孫的故事畫出,記載著兩代人集體回憶。

浸大互動媒體系高級講師蘇慧怡(左一)指,期望藉AR技術呈現人文故事。(郭曉晴攝)

浸大互動媒體系高級講師蘇慧怡表示,今次是首次與中環街市合作,結合本地文化、設計和科技,由年輕人角度呈現香港故事,期望學生學習因應不同情景,使用不同媒介敍事。她又指,創作者透過親身收集第一身故事,由自身感受出發設計成品的過程,是「生成式」科技無法取替的。

展覽將由5月11日起至6月16日於中環街市舉行,參觀人士可到場取得活動指南和「滴噠手錶」,依指示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體驗活動,期間於5月11日及18日設兩場公眾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