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迎疫風 劉鳴煒籲保持樂觀 做好準備捕捉復甦機遇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因憂慮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投資市場恐慌情緒升溫,觸發環球冧市。所謂「股市行先經濟半年」,反映不少人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香港更處於由貿易戰、本地衝突及疫情形成的「完美風暴」之中。

半杯水空,也可看成半杯水滿。華人置業(0127)主席、智經研究中心主席劉鳴煒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短期內香港經濟前景及營商環境將變得惡劣,但長遠而言,他對香港的經濟及競爭力有信心,會持審慎樂觀態度應對。「假設病毒不再在香港大規模擴散,市民可以重新上班,我覺得是有機會及希望。」

劉鳴煒認為,不同國家將投放資源刺激經濟,可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李澤彤攝)

本港繼沙士後再遇一輪「疫風」,但今次,劉鳴煒卻較為淡定。他憶述道,2003年沙士影響範圍主要是內地及香港,香港更被列為疫區,市民的絕望感較現時高。反觀今次疫症,已變成全球性爆發,市場需求更加疲弱, 但全球經濟在疫情前尚算可以,只要疫情消失或減退,經濟有望回復至以往的水平,「不同國家將會投放資源刺激經濟,可以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故關鍵是當疫情好轉後,香港應如何捕捉經濟反彈復甦的機遇」。

劉鳴煒續指在疫情過去後,香港務必要盡快恢復正常運作,皆因大部分國家的疫情應是差不多時間完結,屆時香港便會跟它們處於同一條起跑線,如果香港及早做好準備,便可服務不同地區及行業,令經濟有機會恢復。「當市場需求回復,競爭亦更加激烈,鄰近國家都會爭生意,所以要好好準備!」

訪港旅客大減,劉鳴煒覺得現在旅遊業基本上停滯,是個重新定位及規劃旅遊業的好機會。(資料圖片)

旅遊業迎洗牌機會

話雖如此,走出幽谷前,本港許多行業已「一身殘」,特別是旅遊相關行業。2月初步訪港旅客數字為19.9萬人次,按年下跌逾96%,遠低於2003年SARS時的旅客量。

捱過這場仗後,本地零售及旅遊業也應重新出發,劉鳴煒坦言以往旅遊業是「牛市」,政府難以重整旅客組合,目前旅遊業基本上停滯,是個重新定位及規劃的好機會,讓政府、業界和市民應重新思考︰究竟想要甚麼類型的遊客來香港?「香港應該走封閉式、歧視性的旅遊產業經濟,還是走國際路線,歡迎任何國家的旅客?」他強調政府和業界不應閉門造車,某程度上要市民的意見和參與,這樣才可發展可持續、健康及有利的旅遊業。

不過,以往本地零售及旅遊業與自由行息息相關,即使要重新定位也並非易事。劉鳴煒則認為,當局需要決定吸引那些類型的客人訪港,從而製造最大益處給所有持份者。他解釋,每個國家都有高消費及低消費的旅客,低消費旅客未必可以為零售業帶來特別大的好處,最重要是吸引更多高消費旅客。近年香港已經慢慢不再用「購物天堂和廉價」作招徠,而其他國際大都會已經變成體驗式旅遊,「香港人絕對唔介意一年去幾次東京、倫敦、同埋巴黎,唔係因為佢地次次都有新野,可能去呢啲城市都係行果幾條街,咁香港可唔可以令鄰近國家既人,放假都會想黎行一圈呢?」故香港可以考慮仿傚鄰近地區,發展可持續的體驗式旅遊產業。

5年財赤仍「可接受」

另一邊廂,不少企業為求渡過現時寒冬,紛紛裁員或讓員工放無薪假,劉鳴煒覺得企業收入大減,需要節流止血,裁員及無薪假為正常營商決定,但企業應該要人性化地考慮,畢竟當市道復甦時,到時又未必請到合適的員工。本港失業潮可能只是剛剛開始,香港政府需要因應情況,加大力度推出到位的舒困措施。不過,在未有大量實際例子浮現之前,港府難以對症下藥。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全民派錢一萬元,劉鳴煒認為在經濟逆境時派錢是合適的做法,只要不是多次派錢,這個一次性措施未必會導致結構性赤字,「依家就算有財赤,只要唔係未來5年每年都係財赤,我覺得是可接受。」

劉鳴煒建議在經濟差時,政府應加大力度推出舒困措施,幫助市民。(梁鵬威攝)

市民應思考如何善用一萬元

可是,市民未必花了這筆錢,可能是放進銀行存起,這樣將對經濟無太大幫助。對於市民應如何使用這筆款項,劉鳴煒明言,理財方式是視乎個人取向、生活需要及背景,難以一概而論。不過,這是本港史上派錢金額最高的一次,市民有時間可好好思考如何善用這筆款項,不應衝動下決定。

在沙士時,本港樓價大跌,與現時股市大跌下,樓價仍相對硬淨的現象大相逕庭,劉鳴煒覺得本港樓市今年有較大機會下跌,但跌幅難料,「沙士果陣,大家都冇諗到之後經濟會急速反彈,17年後既今日仲有冇我就唔知,想像唔到經濟會改善得多快,或者經濟會轉差。」他續指,在低息環境下,市民的供樓負擔沒有增加,惟若果開始出現大規模失業潮,將導致「供樓一族」的平均還款能力下降,並引發其他連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