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irbnb料大部分國家短期難「開關」 本地遊及短途遊將興起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多國實施限制旅遊措施,酒店及旅遊業首當其衝,旅遊住宿平台Airbnb也不例外,有市場消息指公司今年上半年或虧損近7.41億美元。不過,公司並無「等運到」,積極推出深度清潔計劃及線上旅遊體驗,「碼實」房東及遊客。

Airbnb台灣暨香港公共政策與傳播事務資深經理馬培治接受《香港01》專訪時透露,隨著歐美等地開始解封,自上月起,旅遊業已有明顯復甦跡象,7月首周Airbnb的全球訂房次數達100萬,回到去年水平,但預訂距離約320公里內的旅客所佔比例從33%增至56%。他估計大部分國家短期內仍不會解除出遊限制、或者旅客需經嚴格檢測才能出遊,故本地遊、短途旅遊將在未來數年興起,人們將會傾向到鄉郊或偏僻的地方遊玩,迎來新常態。

Airbnb 於2008年成立,當時2位創辦人將家中空間出租予尋找住宿的旅人,這令他們萌生把閒置房源出租的念頭。(Airbnb提供圖片)

Airbnb在金融海嘯期間成立,平台透過網絡配對,讓房東得以出租閒置房源,是共享經濟的經典企業,市場估值一度高達310億美元(2,418億港元),勁過長和﹙0001﹚。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令全球旅遊業幾乎停滯,Airbnb的經營也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據《彭博》引用知情人士指,Airbnb第一季及第二季的經調整虧損為3.41億美元及4億美元。

馬培治不諱言,疫情令全球旅遊行業陷入前所未見的「低谷」,也是公司創辦至今,遭遇過的最大危機。「以香港為例,舊年有150萬人次透過Airbnb預訂境外住宿,香港房源也接待了54萬人次,但今年3月後,大部分國家都『封關』,啲人都唔會出去旅行,咁對我哋係有好大影響!」

已針對最壞情況來做準備

他續稱短期來說,旅遊業仍面對很多不確定因素,公司已針對最壞情況做準備,例如5月初宣布裁減全球25%員工(約1,900人),並專注於基本業務,以減少與核心無關的開支。同時,在最困難時刻獲得兩間私募基金提供10億美元(78億港元)資金,財政上未有太大問題。

穩固財政,也要穩住房東及社群信心。馬培治指,Airbnb推出了深度清潔計劃,教導房東應如何使用個人防護裝備、清潔每個房間的步驟、需要消毒的物件,以及清潔用品的準備清單,確保房東採取合適及有效的方法清潔房源,讓客人住得安心。

Airbnb在4月時推出線上「旅遊」體驗,希望即使疫情影響下,線上體驗仍可讓一眾體驗達人繼續賺取收入。(Airbnb網頁截圖)

此外,公司亦推出線上「旅遊」體驗,包括國家級鑑賞師的咖啡專業課程、由奧運運動員策劃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及踏單車、魔術和調酒、手工飾品製作活動等。馬培治表示人們想去旅行原因是想增廣見聞、結識不同的人,甚至是想逃離現時環境,簡單來說即是希望獲得有別於平日的生活體驗,所以Airbnb便構思一系列線上旅遊體驗,讓客人即使身處家中,也能獲得仿似出遊的體驗。

6月香港本地預訂量按年增15%

回到香港,其實在6月第三波疫情爆發之前,Airbnb的香港本地預訂量按年增長15%,而香港人搜尋的首五位旅遊目的地為:九龍半島、新界、大嶼山、離島及港島北。馬培治覺得這是因為party room(派對房間)和戲院等娛樂場所需要關閉,令不少人租用有廚房的房源與朋友「玩煮飯仔」及聚會。但他預期在疫情過後,香港人的旅遊心水目的地繼續會是東京、大阪、倫敦、台北及泰國等地,「過去3至5年,香港人都好鐘意去呢啲地方,我諗之後呢啲都係長青嘅選擇。」

點擊下圖,瀏覽Airbnb的房源:

+1

截至2019年底,Airbnb香港有約1.3萬個房源(包括:床位、房間及單位),其中有不少酒店或賓館都會把房間放至平台上,不過,目前在香港出租民宿仍未合法,怕不怕助長經營無牌賓館?馬培治認為市場總是會比法例走得更前,現在的無牌賓館,好可能是未來的合法民宿,民宿經營合法化也是世界大趨勢,例如日本在2018年通過「住宅宿泊事業法」、澳洲新南威爾斯省政亦在2018年通過類似改革,限制悉尼當地非自住物業的短租日數不可超過180天。「以往唔少香港人一年有好多時間唔響香港,俾市民經營民宿,可以好好利用空置土地資產,市民亦可以獲得更多收入,但係香港居住空間細小,大廈單位多,最重要係解決安全問題同埋減低對鄰居嘅影響。」

現在是旅遊業停頓,正正是檢視民宿規管方式的好時機,他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機會與港府溝通。他相信旅遊業是相當有韌性的行業,即使面對不同時期的政治衝突、1997年金融風暴及2008年金融海嘯,該行業之後便會迎來復甦,因此對行業長遠前景感到樂觀。事實上,在平台預訂數字回升之際,Airbnb更在7月中預告上市大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Brian Chesky當時表示未有排除今年內上市的可能性,但暫時未有明確的時間表。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Airbnb計劃於本月稍後時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首次公開招股(IPO)隱密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