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律仁專訪│解決人才問題 港人須重拾自信

撰文:胡學能
出版:更新:

香港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經紀、資產管理等,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數據,金融服務業共僱用26.3萬人,約佔香港總就業人數的7%;行業增加價值達到5,328億元,約佔以基本價格計算的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20%,即每名金融服務業從業員平均帶來約203萬元的增加價值。但如果再細分,不難發現金融服務業中,銀行業擔當了十分強勢的角色,其就業人數及增加價值分別佔整個金融服務業的40%及66%。李律仁相信,香港金融界在資產配置多元化這方面的技能遠超內地,相信跨境理財通會是業界發展的新藍海,促進本地的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到了某天,他們可以和內地客說明,資金來香港可以不單止買股票,還有其他選擇,那麼從業員的機會就可多些。」

資料來源:金融發展局《香港:亞洲財富管理樞紐──行業調查報告》

但在達致此目標前,必先解決人才問題。金融發展局2月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香港已有約7,600人從事私人銀行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但75%被訪從業員認為香港面臨人才短缺,而短缺在諸如投資組合管理及投資專員/顧問等職能方面尤為顯著(見右圖)。李律仁不擔心香港無資源提升人才,但認為港人心態上的調節也是重點,「回到一種心態是,港人既為我們有的東西而值得驕傲,但又不排斥內地有的東西,這件事我們以前很成功,跟人打交道亦因此有自信,但當你不是如此心態時,關係是難以良性互動走下去。」

他補充,紐倫以外,香港是最能匯集百川的城市,外電早前引述招聘公司華德士(Robert Walters)數據指,在香港投資銀行中,港人比例已由兩年前的40%降至約30%,有60%的職位由內地人擔任,他對此毫不擔心,財富管理業正可突顯香港人才優勢。「『做刁』的很自然會是內地人多,因為生意來自內地,但他們的技能不一定細水長流,而香港在財富管理發展方面,可協助一個經濟體面對世界,在多元化、風險管理方面,我們的經驗比內地多很多,況且你如果想條船駛出世界,就要有心理準備是用國際團隊做這事!」

上文刊載於第24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7日)《解決人才問題 港人須重拾自信》。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借鑑拜登 反思香港 動資本主義進步到「底」

拜登公布經濟團隊 勞工回到政策重心

失業潮重臨 耽於綜援政策難以回應社會訴求

拒修《防止賄賂條例》 豈容特首繼續「無王管」?

採購新冠疫苗慢十萬拍 港府抗疫跌入平行時空

一張配圖引發中澳輿論戰 中國有其必須承載的「雙標」

缺乏關注 保障欠奉 就業不足人士陷水深火熱中

「將布達佩斯帶到華沙」 波匈兩國再挑戰歐洲統合模式

一個人帶火一座城 藏族男孩何以紅到日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