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Kakao Friends吸金力驚人 周邊產品年銷6億 兩招維持人氣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不少人使用手機發送訊息時,都愛用上卡通貼圖(Stickers)來表達心情,其實商家們設計這些貼圖,除了可以從用戶身上賺錢外,也可打響卡通的知名度,為日後把卡通商品化舖路,韓國「國民卡通」Kakao Friends可謂精於此道。

該公司大中華授權副總經理董宵琛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貼圖是一種在社交媒體中做推廣的手段,很多人是從Kakao Talk的貼圖認識Kakao Friends,公司便可順勢推出商品和開設實體店,再做產品授權,之後發展其他業務。「迪士尼的卡通都是通過電影走出來,消費者會對這些卡通賦與較高價值,但如果是網絡的卡通,很多人會覺得價值不高,而開設實體店後,就可以拉高IP(知識產權)的價值。當消費者喜歡購買我們自家商品時,他們便會購買利潤較高的授權商品!」

Kakao Friends設有8個角色,當中Ryan及Apeach較受歡迎。(官網截圖)

韓國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巨頭KakaoTalk自2010年3月推出,至今在韓國擁有接近4,600萬名用戶,以韓國人口數量5,182萬人來計算,有近88%的韓國人都有使用該程式,而Kakao Friends則是Kakao公司設計的一系列卡通角色,在2012年時借助KakaoTalk 平台作為貼圖上市,自然成為了韓國膾炙人口的卡通。有見Kakao Friends深受歡迎,公司便開設實體店售賣周邊商品,與不同品牌推出授權商品,另亦有推出短視頻、影片、漫畫及設立主題樂園,為IP增值。

Kakao Friends平均一年推出2,000款周邊商品,包括床鋪、服裝、家電、寵物用品、文具等生活用品。董宵琛透露目前Kakao Friends周邊商品全球銷售額達5億元(人民幣.下同)﹙折合約6億港元﹚,大中華區的銷售額為4,500萬元,當中授權商品銷售額約3,000萬元,門店及線上店的平均單價分別是300多元和200多元。

點擊下圖,一覽Kakao Friends的周邊商品:

+3

購買周邊產品的客戶以女性為主,佔比達75%,男性客戶則佔25%,客戶大多是80後和90後。此外,公司有與許多知名品牌合作推出授權商品,例如:三星、Vans、Nike、美的、KFC和Estée Lauder等。「Kakao Friends在2017年參加了LV巡迴展,是全球唯一一家跟LV有合作的卡通形象,我們的人氣角色Ryan在去年9月更代表韓國Coach去參加紐約時裝周。」

年推500款新品 2招維持粉絲熱度

人氣卡通人物授權有着龐大商機,但維持卡通的人氣方是王道!董宵琛坦言秘訣是不斷推陳出新,公司的周邊商品每年有1500款為長銷款,新品則有500款,設計師們每年都會根據韓國流行趨勢、顏色、風格和圖案繪製20套以上的圖庫,之後從中挑選合適圖片及設計新品。另外,公司會在節日時推出限量版商品,又會夥拍明星推出聯乘商品。

被問及為何未有像Line Friends一樣,跟韓星合作設計卡通角色,她稱公司的卡通角色都是長線發展,若交由明星設計卡通,萬一之後明星傳出負面消息、退役、甚至是解散團體,公司多年來經營卡通的心血相當是白費了,故公司傾向採取3至6個月的短期合作模式,根據潮流轉變,與當下最受歡迎的組合合作。

Kakao Friends在2019年8月與韓國女團TWICE合作,推出一系列由TWICE參與設計的產品。(官方Youtube截圖)

現時Kakao Friends在韓國開設了超過26間門店,另在上海及東京分別開了1間店,歐美地區則主要是在亞馬遜平台作銷售。董宵琛說縱然疫情使零售業大受打擊,但因門市及授權商品銷情理想帶動,公司大中華區銷售有上漲的趨勢。「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例如歐美市場就有一些影響,我們本來打算去年在英國開店,現在也要暫停,而東京的Apeach Cafe亦因疫情而要關店一年多。」她認為人們過去一年已經待在家很久,若果未來疫情逐漸緩和,他們便會外出消費及娛樂,估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市道將會反彈,因此,公司正計劃今年9至10月於香港旅遊區開設主題店,並會繼續在中國開店,以捕捉報復式消費商機。另外,公司也將斥資逾億元來開拓東南亞市場。

評泡泡瑪特:靠IP突圍 產業鍊完善

內地潮流玩具公司Pop Mart泡泡瑪特(9992)是「盲盒」市場龍頭,手握90多個IP,在經濟不景下,去年上半年收入仍按年增長50%至8.18億元。Kakao Friends過往也有與泡泡瑪特合作推出「盲盒」玩具,董宵琛覺得泡泡瑪特具有完善IP產業鍊:首先該公司會跟著名藝術家合作,通過盲盒形式提升消費者對IP的認知,2至3年後當某個IP的盲盒銷售額下降時,便可拿該IP做授權商品,以及開設門店,售賣自家商品,延續IP的生命周期。「中國潮流玩具市場才剛剛起步,即使是行業龍頭—泡泡瑪特,在中國潮流玩具市場的市佔率只有8.5%,遠低於日本行業龍頭的25.5%,相信該公司業務仍有不俗的增長空間,而未來市場或會興起更多AI(人工智能)動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