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擬香港以外水域建風力發電場 中電︰好好利用周遭資源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為應對氣候變化,港府在去年11月發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之願景。現時本港有65%碳排放來自發電,對於電力公司來說,要在30年內達到碳中和,挑戰一點也不少。中電(0002)首席執行官藍凌志接受訪問時表示,現時公司具備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及知識,但要達標仍有一些難度,例如在有限時間內,興建若干基礎設施,做好規模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基建需要以十年計的時間,若只有30年時間去做,即是我們要馬上做,並且要加快腳步地做事,但相信是可行的!」

天然氣為清潔燃料,故中電近年逐步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以減少業務營運的排放量。(中電網頁截圖)

為配合港府「碳中和」之願景,藍凌志概括了中電的策略──未來逐步把煤電資產淘汰,並考慮在香港以外水域興建風力發電場,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發展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核能發電項目,以多元化燃料組合。

在2020年,天然氣發電佔中電的發電燃料組合比例為48%,核能約佔36%、煤炭約佔15%,其他(如油)則約1%。藍凌志說公司計劃在2030年或之前以氫發電來取代天然氣發電,而現有的天然氣發電設備可以直接用作處理氫發電項目。「如日間日照充足、風力夠強,我們便可以使用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發電,晚上時就較多地使用氫發電。」

建小型風力發電場 不符成本效益

與此時間,中電正研究在香港以外水域興建風力發電場。他指本港水域地方有限,可能只可設置小型風力發電機,加上如要把設備帶到亞洲區,倘如建設小型風力發電場,成本會相當昂貴,故公司希望於香港以外水域選擇合適的地方興建風力發電場,放置更多大型風力發電機,令項目更具經濟效益,惟相關計劃需待港府審批。

被問及香港可否靠「本地發電」達至碳中和,藍凌志認為香港只是城市,很難靠一己之力做到碳中和,即使是紐約和倫敦等大城市也要在外面購電。現時中電持有大亞灣核電站25%的股份,公司並有從核電站購買約八成電量,這些電力是通過傳輸線路,再供應給香港用戶。未來中電將會在大灣區大力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並繼續投資陽江核電站,未來若有好的投資機會,也會考慮投資。他強調自己不認為這是倚賴中國,只是好好地利用本港周遭的土地資源。

今年是中電成立120周年,藍凌志重申公司未有計劃派發特別股息。(鄺月婷攝)

將基建成本攤長 年期可達50年

他續道即使香港有不少商廈和學校在天台設置太陽能板發電,但距離大規模應用仍有不少困難,例如:陰天或下雨時就不能生產電力,電力供應可能不太穩定,發電量也未必夠整座大廈使用,故要用電力儲存設備把電量儲起,方可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對於未來電費走勢,藍凌志透露電費最大的變數是天然氣燃料成本,去年石油需求下降,油價大跌,令天然氣價格也有調整,但很難預測未來會發生甚麼事,可能人們逐漸恢復出行,天然氣價格也會隨之回升。另外,公司會把基建成本攤長計算在電費內,一些項目的年期可達30至50年,所以對每年電費影響較小。

中國將在6月推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藍凌志覺得碳交易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都有不同做法,並沒有劃一標準,例如中國和歐盟有各自的碳交易系統,惟香港市場較小,只有少數碳交易的參與者,很難建立本地碳交易市場,若是主打區域市場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