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覽.專訪】劉智聰發現、再創造 廢墟破布定義為山水 

撰文:蘇煒然
出版:更新:

「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處可覓?攝影師劉智聰穿梭於昏暗廢墟,輕推半掩木門,卻在裏面發現了奇峰峻嶺、斷崖飛瀑。
劉智聰這一輯《山水練習》作品,拍攝廢墟裏面用舊窗簾、床單、膠袋等堆砌而裝置,其形態像高山,似流水;是2013年《山水文明》的延續。《山水文明》拍攝無盡的綠色世界,但在重重的蔓藤底下,會發現石屎一角。那是人類來了,又離去的痕跡,大自然重新掌管此地,但文明符號仍在。新的《山水練習》換轉了在城市中,尋找山水自然的故事,相片正在劉智聰的工作室「舊課本」中展出。
攝影:©劉智聰(受訪者提供)、香港國際攝影節提供
記者:蘇煒然

劉:劉智聰 影:01影像

影:這次展覽叫做《山水練習》,可以請你說說名字的由來嗎?

劉:《山水練習》是延續了2013年《山水文明》的後續發展項目,《山水文明》在於探索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主要場景在大自然之中尋找不自然(文明)的痕跡。而今次《山水練習》把主要場景移師到城市之中,嘗試找尋大自然、風景、山水的元素作為創作靈感。

 

影:日常生活中雜物堆砌而成的形狀,跟自然中所見的有甚麼特別,使你選擇拍攝人造的「山水」?

劉:於城市裏原本作者的動機不是造作山水為目的,我利用攝影機捕捉城市中的人造風景,有發現、借用來談一場山水(風景)的定義,過程十足似練習、或是材料搜集,用作最後作品(大相)參考之用。

《山水練習》展覽場地。(香港國際攝影節提供)

影:你提到「城市裏原本作者」一詞,那是指甚麼?

劉:在街上拍照,建築物有佢本身的建築師、車輛有其用途、甚至地上的垃圾也有原本的存在原因,或者在我遇上之前被使用過的,我大概稱之為「原本作者」;而本人就是在這之後發現它們、轉化它們的創作者,利用藝術語言呈現出自己的意圖。

 

影:「練習」一說又包含了甚麼的意思?

劉:名稱中運用「練習」一詞,透露了作品還在練習或發展階段,在自己的工作室作為展示場地讓作品得以用較為原始的方式展現。

就像畫畫的人,會不斷練習手法、筆觸等技巧,要在畫布上畫出來才知道效果。而我是拿相機的人,所以不斷利用相機練習。當然,我也視搜集時候所拍的都是作品,畢竟和畫畫的人不同,畫家大多從畫布上由「零」開始創作,而攝影的人往往不是由「零」展開,就像在街上看到有意思的事情,拍攝時物理上已經存在一些實物,就是我所謂的不是完全由「零」開始的意思。

 

影:最早是幾時有這樣一個概念?

劉:2013年完成《山水文明》系列後,開始思考後續系列的創作,概念是慢慢地發展起來。

 

影:拍攝這些作品,花了多少時間?

劉:從早上進入廢棄建築物,找尋適合的單位,再即興創作「山水」臨時雕塑(裝置),最後調較攝影器材進行拍攝,順利的話大概天黑之前可以拍攝一、兩個場景。

 

《山水練習》作品(大相),是由劉智聰在廢墟中,發垷可塑的現場材料,再創造出「山水」裝置並拍攝下來。點擊放大↓

影:相片中的「山水」都是人為堆砌而成嗎?有沒有一些「天然」的裝置?

劉:對我來說有時候某些場景中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認為現有可以幫助製作「山水」的現場料材,才會開始計劃創作,完成時一切都成為或轉化成作品一部份,以這種定義之下「天然」確實缺席其中。

 

影:拍攝的時候,有沒有遇上甚麼挑戰?

劉:拍攝的挑戰在於克服現場環境不確定的物理因素,有些地方還真的十分惡劣。不過也及不上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反思的心理挑戰。

在創作的任何階段,就算是今天的展示版本,過程根本就是一項沒完沒了的和自己對話,思考和實踐總有著不確定的距離,學習過程不斷有新的想法打倒舊有的想法,這是必經的痛苦過程,也是值得的。

 

影:製作「山水」的破舊布料都是就地取材嗎?部份相片中的布料出奇地多,是否能看出那個家在被遺棄之前的生活?

劉:所有破舊布料都是就地取材,即興創作,從布料或整個廢棄單位某程度上都能反映之前的主人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影:製作「山水」時候,有沒有現實的山水作參考?還是憑空想像?

劉:本次展示會亦展出了不少傳統的參考資料,不過更多的山水參考料材,反而是我親自從城市中所找尋、發現或再定義的所謂「山水」,才是製作「山水」雕塑的主要參考材料。

《山水練習》展覽場地。(香港國際攝影節提供)

影:怎樣去尋獲廢墟家庭?只能漫無目的地不斷探索嗎?

劉:遊歷廢墟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最早的一次是由90年代中期在學時期到訪高街前精神病院開始,當慢慢對這個城市加深認識之後便會發現,這個城市發展方向一直有目標地製造廢墟,這些年來無間斷地為我提供了拍攝不同攝影系列的場地和塑材。單靠漫無目的探索不是有效的工作方式,能夠不斷進出廢墟是透過很多資料搜集的結果。

 

影:你是用大底菲林拍攝嗎?在廢墟家庭的環境,光線、空間沒有沒甚麼限制?

劉:我由《山水文明》系列便一直使用4x5片幅菲林進行拍攝,在廢墟家庭中一般光線不特別充足,所以會帶備反光板,以方便導向不同路線的光線進入「山水」雕塑身上,亦因有時候還會有轉變方向的要求,所以還要用上數塊反光板之多。

 

影:「山水」被紀錄在相機裏面之後,會保持「山水」的形態,還是會被拆散?

劉:「山水」這個臨時性雕塑最終轉化為攝影創作之後,「山水」會消失於現場,不特意保留也是一種很接近創作原意的想法,無論是攝影、廢墟家庭或這個城市 — 香港,對本人來說,都有暫「借」之含意。

 

影:為了拍攝《山水練習》,你拜訪過多少個廢墟?

劉:不要迷信數據,我從不花時間去計算,由她保持不太理性吧。

 

《山水練習》作品(資料搜集),是劉智聰遊走城市之間,發現「原作者」留下來的,無意間的「半山水」成品。拍下來,作為創作的參考。點擊放大↓

《山水練習》展覽詳情:

日期:2018年10月26日至12月1日
時間:只開星期五及星期六 下午2時至6時
地點:九龍新蒲崗大有街32號泰力工業中心13樓1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