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為方法.策展人訪問】周佩霞:攝影如何與社會互動?

撰文:樊素心
出版:更新:

按下快門拍下照片,在新聞現場的照片是種紀錄、在慶典拍的照片可以留念、與家人拍攝的照片則寄託回憶。照片有不同作用,攝影的過程亦有不同意義。有攝影師教工人攝影,讓工人們透過拍照認識社區,關心工人權益。亦有香港攝影師因為希望了解中港分別,親身參與內地客來港參觀的旅行團,用「異鄉人」的眼光看香港。不同方法,影響不同群眾對事物的看法。攝影師周佩霞與楊德銘聯合8位本地攝影師,共同舉辦「攝影作為方法」展覽。參展攝影師透過攝影,在不同社區發揮影響力。觀眾可透過兩場分享會了解參展攝影師的攝影故事,以及與學者交流,討論如何利用攝影作為改變社會的方法。展覽日期由11月19日(本周六)至11月30日,地點在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詳細資料可瀏覽展覽 Facebook 專頁:http://bit.ly/2fYeEp7撰文:樊素心,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攝影師楊德銘拍攝的主題是深圳大芬村臨摹油畫的畫師。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先與畫師聊天,再邀請他們拍攝肖像照。照片拍好後,他會付錢予畫師,讓他們按肖像照臨摹一幅油畫。楊德銘希望透過這個攝影計劃,探討何謂「真實」、何謂紀實。(Paul Yeung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楊德銘展出的大芬村畫師作品,概念來自對紀實攝影的反思。他曾任攝影記者協會主席,現職為自由攝影師。(Paul Yeung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攝影師吳漢曦是次展出的作品名為《本地客》,作品目的是審視他作為香港人的身份。他以遊客身份參與了香港旅行團,在香港的景點拍照。(吳漢曦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策展人周佩霞(Carol)解釋:「Terry (吳漢曦)以外人身份去到金紫荊廣場後發現,香港人會避免在該處拍照,但該處卻是遊客的指定拍攝地點。」Carol認為,Terry 攝影的過程令人重新審視身份議題。(吳漢曦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攝影師戴毅龍曾到內地與工廠工人一同生活,期間推動工人權益運動。他組織了一班對攝影有興趣的工人,為工人舉行攝影訓練班,又借相機給工人們拍攝身邊的事物。這隊「基層色素工人攝影隊」將他們的作品帶到香港,在《攝影作為方法》展覽展出。(基層色素工人攝影隊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年輕攝影師吳煒豪的拍攝對象是來香港尋求庇護的難民。策展人周佩霞(Carol)說:「煒豪先訪問了拍攝對像,再用擺拍的方式重現難民在國內曾面對的困境。」煒豪用他的攝影探討紀實攝影的不同表現方式。(吳煒豪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對於煒豪,攝影除了是種紀錄的工具,亦可有其他的功能。他從尋求庇護者的故事中獲取靈感,讓他們在香港重現記憶中的畫面。照片既是真實的,也有被擺布的元素。(吳煒豪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李泳麒(Kalen Lee)的作品來自一卷在香港摩羅街購買的菲林,那不是一卷新菲林,而是某人已經拍攝但尚未沖曬的菲林。Carol說,李泳麒把菲林曬好後以她的角度重新編排照片,訴說一對從不認識的情侶的故事。在展覽中,她亦把菲林的原版展示出來,讓觀眾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照片。(李泳麒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Carol解釋,她與其中一位參展者麥海珊(Anson Mak)一起研究攝影與社會的關係,希望透過策劃相展,思考攝影如可作為影響社會的力量。為了令觀眾更易明白各展品的拍攝過程,Carol亦策劃了兩場分享會,Anson Mak會參與11月19日的分享會,講解攝影與空間的議題。(麥海珊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Carol 說:「今次相展就如一個引旨,希望觀眾欣賞照片後會有興趣研究攝影在社會中的作用,亦可透過分享會互相交流。」(周佩霞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攝影作為方法》展覽由11月19日至30日,地點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分享會於19日下午舉行。詳情請參閱展覽 Facebook:http://bit.ly/2fYeEp7(張紫茵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