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泛民議席多2003年逾倍 馬嶽:離立會過半行近一步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告一段落,民主派今屆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於452個直選議席中取得385個,即超過八成半,是歷次區議會中最懸殊的一屆。一般相信,反修例運動導致社會政治氣氛高漲,以致投票率高達71.23%,為民主派增添大量票源,從而在單議席單票制下重挫建制派。
對比上一次泛民「大勝」的2003年,當時泛民在「七一效應」下大勝。不過實際上,泛民在當屆529個席位中,只佔161個,「大勝」之說其實並不全面。今屆泛民得到的議席比2003年再多逾1.39倍,控制17區的區議會,才算是「真.大勝」。
泛民今屆取得絕大多數議席,固然一時氣勢如虹。但這又會帶來另一個疑問:如果泛民想將這個優勢延續到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在比例代表制及功能界別的影響下,如何邁向半數這個目標?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今日和2003年相比,政治氣氛遠比當時濃厚,而立法會比起區議會更政治化,所以如果今日政治氣氛延續至明年,泛民立法會得票會比今次區選更多。他提醒,泛民於立法會取得半數議席極為困難,如真要以此為目標,至少要注意兩大因素……

+17

2003年迷思:「大勝」後的總議席 只佔整體三成

現時一般坊間理解,是2003年香港受到《基本法》23條爭議、沙士、負資產等問題困擾,七一50萬人上街遊行。在「七一效應」影響下,民主派於區選「贏到開巷」;建制派大敗後,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亦要讓位,由馬力接任。

不過整體議席上,當屆區議會有529席,當年區議會仍有102席由行政長官委任,27個當然議席,其立場較親建制。民主派取得的議席只是161席,從比例上只佔整體的30.4%左右,即使只計直選的400席,161席佔的其實只是40.25%,遠遠未過半。況且,當年政治環境未如今日對立,較多獨立無黨派、政治色彩不濃厚、主要靠地區工作爭取支持的區議員,另有多名建制派候選人自動當選。

細看當時黨派戰績,民主黨派出120人參選,95人當選,得勝率達79%;民建聯派出206人參選,僅得62人當選,勝率僅30%。兩派龍頭政黨的戰績對比如此大,觀感上自然容易形成「泛民大勝,建制大敗」的觀感。實際上,當時只有深水埗、葵青區,由泛民取得控制權。

民主派今次選舉中橫掃八成半議席。(曾梓洋攝)

今屆泛民贏八成半 擁實質控制權

馬嶽4年前亦曾撰文提到,當年民主派的大勝其實並非全方位。其一,當年大敗的黨派只有民建聯,其他建制黨派如港進聯(2005年已與民建聯合併)、自由黨或其他獨立建制派,所輸的並不多;另外,當年建制落馬的選區集中在灣仔、中西區、油尖旺、沙田等,部分地區如屯門、黃大仙等的建制現任議員仍牢不可破。

今年區選的情況完全不同,首先區議會已無委任議席,只有27個當然議席。所以民選議席佔優,已極大機會控制該區區議會。此外,今屆民主派所贏的議席數目,遠比2003年多。今年泛民在452個直選議席中得到385個,即超過85%,而除離島區因為有當然議席「包底」而由建制控制,其餘17區皆由泛民控制。所以兩次「大勝」的規模,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馬嶽指出,雖然泛民在立法會選舉中得到半數極為困難,但總比2004年接近一點。(資料圖片)

馬嶽:泛民明年立會過半「近過2004」

泛民受政治氣氛影響大勝,外界自然關注明年立法會選舉中,泛民有否可能一鼓作氣取得一半議席,左右政府施政。前車可鑑的是,2003年區選得勝後,泛民內部亦曾對2004年立法會選舉出現樂觀情緒。然而,基於立法會實行比例代表制,加上傳統功能界別亦有利建制派,泛民在當屆最終只能得到60席中的25席,美夢成空。

馬嶽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進一步分析,如果以2003年和今日比較,今年的反政府氣氛比2003年更為濃厚,所以以今日政治氛圍計算,泛民票源會比16年前更廣。另外,明年立法會選舉和2004年本身已有很大不同,其一當年的區議會功能界別(由區議員互選)席位是由建制派劉皇發奪得,但泛民今年在區議會佔絕大多數,明年區議會(第一)席位幾可肯定由民主派取得;再者,「超級區議員」亦是較大程度上由全民選出,而當年沒有這個界別。所以,在立法會攻下一半議席確實極為困難,但總比2004年「行近咗一步」。

馬嶽表示,留意到近幾日坊間很喜歡拿今屆泛民的總得票分析,認為泛民的得票只是六成左右,頂多是回復過往的「六四比」,大勝主要因為區選實行單議席單票制,在比例代表制下容易打回原形。但他認為這個假設是不準確的,因為選民在區議會和立法會投票取向的根據不同。他指,雖然今屆區選的政治成分比過往濃厚,但始終仍有部分選民以地區工作為主要考慮,但立法會則是高度政治化。因此他推斷,假設立法會選舉在今日舉行,在投票人數相近之下,泛民的得票會比剛過去的區選更高。

馬嶽指出,泛民可從強攻立法會功能界別着手。圖為資訊科技界莫乃光(右)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擊敗楊全盛(左)。(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泛民注意兩大因素:強攻功能界別、地區減少搶票

對於實際選舉策略,馬嶽建議泛民從兩個方面着手。其一,現時功能界別中有9個專業界別是計算個人票,分別是資訊科技界、工程界、教育界、會計界、醫學界、法律界、社會福利界、建測界、衛生服務界,泛民在2016年選舉中贏得當中至少7個(建測界姚松炎後來因宣誓風波失去資格),工程界由經民聯盧偉國勝出,醫學界陳沛然屬中間派。馬嶽指,泛民需要考慮日後強攻工程界,動員合資格的支持者登記選民。至於其他計算公司票和團體票的界別,能力範圍內亦要考慮。

事實上,近日在社交網上亦有親泛民的網民呼籲各個專業界別市民登記為功能界別選民,另外在部分界別如飲食界等,盡可能達到選民門檻並登記。

其二,馬嶽認為泛民和其他非建制派協調方面需要加強。民主派在過往的選舉中由於光譜碎片化,或是因「太大貪」而將名單拆得過細,互相搶票嚴重,出現「贏票數,輸議席」的情況:「尤其今屆咁多人選到(區議員),可能部分人會心紅,明明你票數只夠贏5席,但最後會出咗10張名單」。馬嶽指出,如果民主派真的想以一半議席為目標,就需要一個較大規模的統籌,合理地安排每區的名單分佈,平衡各派別的利益,無論如何困難都要嘗試。

當然,一切的前提還是泛民能將現時的政治氣氛延燒,甚至繼續放大,直至明年9月。馬嶽提到,政治氣氛這回事決定權大多不在民間或泛民,而在於政府犯錯:「其實好多時候,政治氣氛都係政府同警察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