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丨棚仔成抗疫基金漏網之魚 檔主製布口罩疫境自救再助人

撰文:翟睿敏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本港,社會人心跌盪,由通宵冒寒搶購口罩,到公司生意慘淡被迫放無薪假甚或被裁員,港人由疫情爆發以來可謂每日都活於惶恐之中。
政府周三(8日)公布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連同為僱主代支6個月薪酬的「保就業」措施,目的是為了幫助各行各業應對目前困境,並協助打工仔保全飯碗,惟政策之下尚有不少行業成為漏網之魚。
於俗稱棚仔的深水埗欽州街布販市場工作逾40多年的何應開,由政府2015年宣布清拆棚仔之時,肩負起商販關注組主席一職,便深刻感受到政府從未向這個在社會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群伸予過援手。暫時捱過被清拆的命運,疫情帶來的風浪又接踵而至,惟因為牌照問題,生意跌幅近9成的棚仔檔主在多輪抗疫資助中均未能得益。
何應開面對生意慘淡,利用自己在布料上的專業自行研發生產布口罩,逆境自救,更免費送贈予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為的是希望於疫情期間能有更多人受惠,「自己嘅情況又未壞到要乞米,希望可以同大家同舟共濟」。

棚仔布販何應開。(李敏聰攝)

在疫情爆發前,棚仔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一班為了完成功課、到市場尋找布料的設計系學生,但停學以來生意變得慘淡,生意跌幅近8、9成,何應開的檔舖甚至出現一星期只有一兩日發市的情況,原本棚仔內三五成群的學生,現在只剩下寥寥可數的路人。

政府周二(8日)宣布推出第二輪的抗疫基金及「保就業」措施,雖然目的是為了補漏拾遺,但棚仔的一眾檔主仍然未能惠及。何應開解釋,棚仔檔主沒有商業登記或小販牌照,沒有資格領取政府的資助,而政府的「保就業」措施根據強積金戶口發放,惟棚仔的檔主近9成都沒有強積金供款。

疫情以來,何應開的檔舖月入不足一萬,一家四口除了日常基本開支,更要負擔兩名子女一年共30多萬的大學學費。在生意低迷的情況下,何應開甚至要替鄰檔的舅父開舖,「反正出黎都冇生意,變相佢可以節省車費」。

+1

「一罩難求」下自研口罩 助己再助人

面對難關,何應開未有自怨自艾,與所有香港人一樣,近日除了為生計煩擾,另一大困難是市面上口罩「一罩難求」,何應開更藉此為自己在絕處謀求出路,「買唔到口罩由過年起好頭痛」,何應開稱,「係市面四圍都買唔到,排隊又排唔到」,心生一計決定利用自己所售的布料自製口罩。

作為製作口罩的「初哥」,何應開由零開始逐步摸索,從網上自學口罩構造,逐一研究哪種布料可滿足口罩防水、隔塵及吸濕的功能,透過多次的測試一直改進,現在第四代的成品可重複清洗及使用近2個月,成本大概10元一個。

何應開坦言,起初自製布口罩只為自用,直到後來有些路人甚至領取綜緩的低下階層,都表示未能買到口罩,就產生製造多一些布口罩送贈他人的念頭,「送出去之後發現越黎越多人有需要,就諗不如做多一啲...有能力嘅人就向佢收錢,冇能力嘅人就送俾佢」,至今共送出約1500多個自製布口罩,每一個都是由自己與太太一手一腳,花費15分鐘至半小時不等的時間製成,何應開更在網上發放消息,歡迎所有非牟利團體向他申請免費布口罩,再轉贈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

望政府將棚仔視為社會一份子 施予援手共度難關

在疫情嚴重影響生意的同時,何應開仍然選擇免費送出口罩,雖然其餘售賣口罩的收益可以幫補原來2成左右的收入,但扣除送出的口罩成本「其實只係打個和」,當中包含的是與港人同舟共濟的心意,「希望自己賺咗嘅同時,情況又未壞到要乞米,可以做到自己嘅一份,同大家共度難關」。

作為棚仔代表,何應開更關心的是其他檔主能否一起渡過疫情,並非每個檔主可以像自己一樣找到合適的布料製作布口罩,這幾個月一直面臨著近乎零收入的困境,希望政府能看到他們的需要,並將棚仔檔主視為社會的一份子施予援手,「希望政府能真真正正睇到民心、民情,而非得把口講」、「總之用咩形式(資助)都好,希望我地能夠惠及到」。

身逢絕處但仍抱有希望,大概就是一班棚仔檔主一直以來的信念。4年前政府雖宣布清拆棚仔,但憑著自救的決心20多檔檔主仍然屹立至今,面對疫情這個看似更大的風浪,何應開對未來仍然抱著希望,「我地都唔會失望,疫情過後我地仍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