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健專訪】深感歧視內地人問題惡化 或立新反歧視條例

撰文:周禮希
出版:更新:

去年反修例風波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衍生不少歧視問題,其中針對內地人的歧視問題明顯惡化,例如有店鋪表明不招待操普通話顧客。平機會主席朱敏健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因應新的社會環境,未來處理新移民及內地來港人士的歧視問題,不應再受制於現行《種族歧視條例》的框架,而應透過另行立法、宣傳、教育「三管齊下」解決,展開無前設的廣泛討論。其中立法方面,若社會認同,可新訂本港的第5條反歧視條例。朱敏健坦言,原本無想過將政見納入反歧視法例,惟現今問題既明顯存在,平機會難以視而不見。但他亦解釋,在社會撕裂的社會現況下,如果探討反政見歧視立法,工作將「極其敏感、危險」,應先作詳盡的背景研究,不宜隨便在社會討論。

朱敏健認為,區議員拒絕向某些政見的市民提供服務背後,反映的是社會氛圍自去年6月起愈來愈撕裂,至今仍無改善的現況。(高仲明攝)

朱敏健認為,無論是有民主派區議員拒絕服務支持23條立法的市民,還是在議員辦事處外貼出「藍絲與狗不得內進」的字條,事件背後都反映着一毎事實,就是本港社會自去年6月起愈來愈撕裂,至今仍無改善的迹象,而他們近期收到的樣板式投訴,不少內容實則亦關撕裂現象。

朱敏健特別提到,近月有不少文章、聲音都認為,平機會應檢視現有的4條反歧視法例涵蓋範疇,可否處理其他歧視內容,包括歧視新移民、歧視非本地居民如遊客、來港工作人士等問題。而纏擾本港社會逾十年的新移民歧視問題,亦因為反修例事件而激化。朱指,2016年法律改革時,亦向政府建議新增一條條例,專門針對「居民身份」的歧視立法,但當時的法律框架屬意在種族歧視條例下處理,一度惹來非議,指間接造成新移民與本地人屬不同種族的觀感,令建議不了了之。

即係講白少少,唔係一定要喺《種族歧視條例》做出發點㗎嘛,不如索性就直接睇咗個問題先啦。呢個問題點解決最好呢?係唔係要立法例去解決呢?定抑或透過宣傳、教育,或將社會價值,無論係反修例也好,無論係疫情產生嘅所謂恐懼也好,用其他施政方式將佢消磨返呢?

朱敏健強調,曾親身接觸過新移民婦女,深深明白到她們家庭、子女在香港所面對的歧視問題,加上反修例事件、疫情下亦出現明顯針對內地來港工作、旅遊等人士的不平等待遇,他認為相關問題已到了迫切的程度。他相信,如果能夠直接針對問題核心立法,不讓問題受制於原有框框可能更好。

「即係講白少少,唔係一定要喺《種族歧視條例》做出發點㗎嘛,不如索性就直接睇咗個問題先啦。呢個問題點解決最好呢?係唔係要立法例去解決呢?定抑或透過宣傳、教育,或將社會價值,無論係反修例也好,無論係疫情產生嘅所謂恐懼也好,用其他施政方式將佢消磨返呢?」

朱再三強調,「不應用《種族歧視條例》的『招牌』將問題笠住」,而應研究其他各種方法,摸索出一個社會接受的新方向。他指,倘社會認為應立法處理,包括成立第5條歧視法例,法例內容亦可較現時4條反歧視條例更全面,不止針對現行4個條例的4個特定範疇。

朱敏健透露,以往未曾想過有需要將政見納入反歧視法的保障之內。(高仲明攝)

政見歧視不能視而不見 但草率討論立法極其敏感危險

對朱敏健來說,政見歧視是另一棘手問題。

2016年平機會曾就《歧視條例》檢討,當時不少市民建議就「佔領中環」等政見歧視,納入《歧視條例》的新增特徵。時至今日,反修例事件帶來的歧視問題清晰可見,而相關工作卻是「十劃未有一撇」。

又例如上文所述有民主派區議員拒絕服務支持23條立法市民,以及在辦事處外貼出「藍絲與狗不得內進」字條,當時朱敏健公開回應,不認同區議員可有區別地對待市民,但平機會無法律基礎處理。

那麼,有否考慮就政見歧視立法?朱敏健說:「原本我都真係唔會去諗嘅,好坦白。」他說,自己一直認為政治立場是主觀、可變的心態,人對政治、社會的看法會隨年齡、教育改變,笑言在他唸大學的70年代時,「大學生唔左傾,都唔叫大學生啦。」但現實中,去年反修例風波至目前的疫情,朱留意到,愈來愈多撕裂現象與政治立場有關。他指,社會上的確有市民因為政治立場,受到差別待遇,原則上這已是歧視。

雖然如此,朱敏健認為現時並非考慮政見歧視條例立法時機,「我覺得真係極其敏感,極其危險的議題。」他指,社會要有非常理性的態度,才適合探討此議題,因為討論政治立場本身,已很容易變得水火不容,「你話政治立場歧視要畀人告,我諗市民之間討論,兩句話講唔到,已經大打出手。」

不過,歧視問題既存在,朱敏健指平機會亦很難視而不見。他認為平機會要極小心地關注此議題,考慮先參考國際間的類似條文,包括如何應用、有關案例,以至立法後對當地社會造成甚麼衝擊。他相信,應先作詳細的背景式探討,不應貿然提出讓公眾討論,否則已會是過於冒進、不成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