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張炳良批政府犯政治大忌 憂中央與示威者對立噩夢成真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政府修訂逃犯條例修訂功敗垂成收場,惟反修例示威引發的官民對立仍未見緩和跡象。
去年8月曾獲邀政府對話平台預備會議的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批評政府犯下政治大忌,錯過了和解的機會。他表示如今中央與示威者對立,或讓香港陷入惡性循環,建議政治重建、逐步解結。

去年張炳良多次建議政府正式撤回修例,並與示威者對話讓局勢降溫,又建議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反修例事件始末,以化解香港困局。張炳良今日(2日)在《明報》撰文,指政府錯過和解機會,讓香港陷入困境。

張炳良指,一早就否決成立法定調查委員會,放棄確立真相、社會和解的機會,致威信流失。(資料圖片)

綑綁案件自定死線 視反修例為外國陰謀形成政治風暴

張炳良表示,去年政府將逃犯條例立法與陳家佳案綑綁,形同定下死線,難以換取時間理順民情。其他政府將法案直送大會審議,讓懷疑的民眾以至國際社會相信,快刀斬亂麻背後必有重大圖謀。另一方面,北京亦視反修例為外國陰謀,遂成完美的政治風暴。

他指出,當初法律界提出質疑,社會亦有反彈,政府本應該及早思考另一出路,最佳做法是將陳同佳案抽出來,與台灣商討特事特辦。但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因認定外力介入,遂以對外的政治凌駕對內的政治,結果兩者皆失。

批不肯放下身段 擠牙膏式回應犯政治大忌

張炳良指,政府錯估形勢、不及時調整步伐,更在6月中擱置修例時不肯放下身段,拖延至9月才收回法案,犯了政治人皆知「擠牙膏式」回應之大忌。而且政府一早就否決成立法定調查委員會,放棄確立真相、社會和解的機會,致威信流失。

事件發展至此,張炳良表示警察行動產生新的對峙衝突,令警隊賠上多年建立的親民信譽。

社會分配問題全球均有 派錢不能買回政治民心

過去政府曾表示在風波平息後探討「深層次問題」,張炳良指不應混淆「港人治港」的結構性矛盾和任何地區皆需面對的社會分配問題,指出派錢買不回政治上失掉的民心。

如今政府定立「港版國安法」,張炳良表示必然讓美國「介入」香港,提供進一步輿論和政策台階,香港夾在中美之間,政治前景將更為動盪,港人需作好準備。

指市民關注自由和權利有否影響等細節

張炳良表示,對於一般人來說,立法關鍵是會否照搬內地一套,還是訂立合乎香的法律概念,對《基本法》保障的自由和權利的影響,罪行定義和罰則,以及如何執法和審訊等細節。

張炳良認為香港的真正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政治重建、逐步解結,啟動大革新,但認為現在情況下難以實行。他指,若中央寧取北風而非陽光之政策,若抗爭者只在乎癱瘓或焦土,若黃藍之間只剩下你死我活,那任何再出發之聲都是徒然,恐懼與無助將噩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