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諸事町】《鄭裕彤傳》載處世哲學 間接澄清「彤叔」兩傳聞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提起已故千億富豪鄭裕彤,你會想起甚麼?周大福金行?地產王國?還是「沙膽彤」的綽號?這名本港鉅富離世快四年,其四位子女為紀念父親,在上月出版《鄭裕彤傳》,該書輔以大量文獻檔案及政府久遠統計,還無意中間接澄清了坊關有關這名商業王國創辦人的兩個傳聞。

不少老香港都知,鄭裕彤是順德人,年少來港,先後涉獵金飾、珠寶、地產等業務,見證香港半世紀的發展興衰。鄭的二子、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與傳媒茶聚時表示,他們邀請兩位社會學者及歷史學者用了四年時間才能完書《鄭裕彤傳》,希望留住父親的珍貴記憶和傳承父親的精神價值。在鄭家成眼中,父親是一位樂於助人、刻苦耐勞、重誠信、念親情、行公益的人。

有份撰寫《鄭裕彤傳》的社會學者王惠玲分享撰書過程的趣事,提到關於「彤叔」白手興家的故事,坊間存在兩個講法,一是「靠外父發達」,一是「夠沙膽」。到底是否真的這樣呢?王惠玲指,據她所掌握的資料,鄭裕彤由廣州來到澳門後,與指腹為婚的夫人周翠英結婚,並在外父的金鋪工作,逐步由倒痰盂做到掌櫃;1945年,鄭裕彤提着兩萬元和二十両黃金來港,奉外父之命興周大福在香港的業務,至1956年他開了第一分店,其後又儲夠錢購入外家的金大福股份。王惠玲認為鄭裕彤之所以成功,全靠他的靈活的生意頭腦和鍥而不捨的創新精神。

舉一個例子,鄭裕彤從不會乖乖坐在鋪面,而是拿着一大包鑽石,到處去找行家兜賣。40年代,政府並無輸入鑽石的數據,換言之,當時香港做買賣鑽石生意的人很少,但鄭裕彤已做密密做着。當時,大膽的人會炒賣黃金,利潤高,風險也高,許多人賺了第一桶金後倒輸整副身家。王惠玲說,以她所知,鄭裕彤當時並無沾手炒賣黃金業務,反而在本業上不斷嘗試變通,尋求突破。

鄭家成笑着補充道,爸爸「沙膽」的外號,最準確的解釋是做生意爽快、敏捷,決定了就不拖泥帶水。

《鄭裕彤傳》分六章節,由與金業結緣,講到地產江山,最末一章是講鄭裕彤的公益和教育事業,當中提到鄭在香港和內地不同省市捐助大、中、小學教育及培訓醫學人人材等,包括在七十年代接辦私立中學地利亞紀念學校,將其發展為今日香港一間主要為南亞裔人士提供幼、小、中學教育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