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潘焯鴻:冀當政界「半澤直樹」 對賣港者十倍奉還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今年9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民主、建制兩大陣營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標榜中間路線的「希望聯盟」有意在兩派中別樹一幟,帶來新氣象。其中揭發港鐵沙中線醜聞的中科興業董事總經理潘焯鴻,獲得聯盟支持,本周一正式宣布參選九龍西地區直選。他接受《香港01》訪問,談到其政治主張。
潘焯鴻指出,香港的政治環境趨向兩極化,他個人並不贊成「攬炒」,因為議會尚有很多功能未正確地發揮出來,認為通過議事、揭發黑幕、必要時私人檢控,可以迫使政府停止損害香港利益。他又指,自己會擔當政治界的「半澤直樹」,對出賣香港利益的「契弟」毫不手軟,施以「以牙還牙,十倍奉還」的狙擊。
對於有聲音質疑希望聯盟對港區國安法未有提出異議,潘焯鴻指聯盟內也有不同的光譜。他表明自己反對以附件三形式訂立國安法,但會接受雙普選之下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過一提到雙普選,潘焯鴻毫不諱言,在十年前,香港錯失了一個邁向雙普選的上佳機會……

12年前初與林鄭交手 有感對方「好寸」

潘焯鴻最為人所知的政績,是踢爆沙中線工程醜聞。但他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早始於12年前,以業主身份跟進大角咀港灣豪庭公共開放空間議題。當時業主原先獲告知屋苑平台屬私人範圍,但該處後來被地政總署劃為公共開放空間,細查後發現發展商承諾捐出「公共休憩空間」,換取更多地積比率,而同樣情況在全港多區出現。結果業主白付管理費,去養一個公共空間。當時潘焯鴻連同一批業主成立工作小組,與政府談判,並要求政府公開所有類似情況的土地。

事隔12年,相關議題早已離開公眾視線。不過潘焯鴻憶起一個細節,他對於當時的發展局局長、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對方「好寸」。事緣他當時想找林鄭商討議題,林鄭一度回覆「你沒有身份跟我說話,你只是一個小業主」,其後時任發展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打圓場,指政府需要一個「對口單位」。經過此事,潘焯鴻感覺到林鄭目中無人。

明言反對「攬炒」 指議會兩極化、眾多功能未發揮

在今日漸趨兩極化的政治環境,民主派要「鬥黃」、「鬥抗爭」,建制派要「鬥藍」、「鬥紅」。潘焯鴻指,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並非以香港市民的整體利益作為出發點:「將所有事情政治化,建制泛民也是這樣。他們的口中、思維上,不會有對與錯,不會有理智。兩邊都是用一些情緒上會牽動選民的說法,拿他們要的票。」

潘焯鴻認為,這些政治爭拗並無意義,反而應在議會現有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監察功能。他舉例指,港鐵和海洋公園較早前分別就超支及財政問題申請撥款,他認為議員應做得更多:「支持的是否就這樣支持?反對的是否就這樣反對?是否應該在100億、50億之中找出更多細節,告訴市民有多荒謬、不應該批?」

潘焯鴻主張的做法是,多做一步,多看文件,重視細節;用議會權力,如帳目委員會的身份,迫使政府交出更多資料,找出公眾未必知道的詳情,公諸於世。「現在的問題是,官員太好做了,只要肯擦鞋、出賣香港利益,肯做『契弟』、面皮夠厚,已經很好做,因為在立法會沒有人能挑出他們的要害。」他稱,會比其他人更勤力,找出更多黑幕,迫使官員回應民意。正因覺得議會仍有很多功能未發揮出來,潘焯鴻明言反對「攬炒」。

沙中線工程醜聞發酵,潘焯鴻被認為是事件的「吹哨者」。(資料圖片)

冀對「契弟」十倍奉還

在潘焯鴻的競選宣傳中,經常見到「契弟」一詞。他解釋,「契弟」是指一些為了個人利益,出賣香港整體利益的人,又揚言現時在三個群體中「契弟」特別多:一是上至特首,下至司局長的高官,因他們擁有公權力,可以敗壞香港的行政,如濫花公帑;二是人大、政協,為求個人政治利益而說假話,某程度致使北京對港政策錯判;三是部分專業界別內的害群之馬,為求商業、生意利益而出賣香港核心價值,任由香港的專業界別的水平沉淪。

潘焯鴻希望做到的是,一旦發現有人損害公眾利益,就會像日劇《半澤直樹》的主角半澤一樣狙擊對方,「以牙還牙,十倍奉還」,甚至「百倍奉還,千倍奉還」。具體的方式,包括前述的揭發黑幕,這他在過往揭發沙中線醜聞時已有所體現;在議會內用盡任何制度內的方式,迫使政府交出資料;當發現明顯證據後,提出私人檢控、司法覆核等。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暫時不便明言。「我未必和善,我可能會用比較壓迫的方法,令對方就範。」

有意見指,政治現實上,政府就是會袒護某些人,單純揭發黑幕就可以對付對方,會否太理想化?

潘焯鴻稱,自己在沙中線事件中,迫使5個涉事人物落馬,通過司法覆核促使屋宇署控告大判禮頓:「(我)不會好像現時的立法會議員般,說『沒有棋子了』,只能扔糞便,只能衝保安,只能被人抬出去。我在中科時有沒有被抬過?我有扔過糞便嗎?不用。」他認為,外界所言的「政治現實」,並不是完全不可撼動,關鍵只是能否捉住對方的把柄:「你覺得是政治現實,我覺得不是,其實可以drive(驅動)得到。」

潘焯鴻指,不會像部分民主派一樣,覺得在議會內無計可施只能扔臭彈,認為議會有更多功能未發揮出來。(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談政治取態:同意五大訴求、35+

在沙中線事件中,潘焯鴻已展示其行事作風。不過始終現時香港政治氣氛肅殺,公眾難免會對立法會議員的政治取態有所關注。潘焯鴻早年曾加入自由黨,2018年沙中線醜聞爆出後退黨;處處狙擊政府,但又反對民主派的「攬炒」主張。到底外界如何介定他的政治光譜?

潘焯鴻不會直接介定自己是藍還是黃,他認為不能簡單用一種顏色去分割。但就個別議題,他支持《基本法》訂明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原則上贊成民主派的五大訴求,但對於獨立調查,他指曾於沙中線獨立調查聆訊中作供,知道政府可以通過控制調查範圍、涉事方的數量,改變調查的結果,所以他會要求改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法調查反修例事件。

此外,潘焯鴻同意民主派35+對整體政治局面有幫助,減低政府損害港人利益的能力,不過重點在於在功能界別上多贏議席,才能在分組點票上獲得更多影響力。不過他不視自身為現時民主派的一員,也不贊成民主派的「大台」初選模式,是以不加入民主派初選。

接受普選後的廿三條

有質疑指,希望聯盟對於港區國安法這個重大議題未有提出異議,亦有潛在參選人表示對國安法「無奈接受」,認為聯盟與建制派分別不大。潘焯鴻回應,首先希望聯盟不是一個政黨,沒有所謂的「黨統一立場」,各自也有不同光譜,而他只是「獲得聯盟支持」,其他潛在參選人的言論並不代表他。

那潘焯鴻自身的實質立場又是什麼?他認為,為國安問題立法、何時立、如何執行,應該由香港人做決定,既然香港社會過去23年,都認為法例未有需要立,那就表示現實情況暫未有急切需要立法,而不是直接將其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不過在雙普選的前提下,他認為由於特首需要對市民負責,於此前提下的廿三條立法,他認為能夠接受。

在今日的香港談雙普選,似乎已有少許「明日黃花」的感覺。事關人大8.31決定和民主派堅持的真普選,二者欠缺調和空間。談到這點,潘焯鴻認為,香港十年前曾經錯失一次邁向雙普選的機會,那就是2010年由社民連、公民黨發動的「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行動。他指論政治壓力,五區總辭以當時而言,可帶來的效果比今日的民主派初選更高,整個民主派理應「食住個勢」,在普選方案上爭取得多一點,結果相信會比8.31決定好得多。只不過,最終民主黨不參與五區總辭,並前往中聯辦談判出超區方案,潘焯鴻認為這是錯失一次向普選邁進一大步的好機會。

潘焯鴻指,反對以附件三形式訂立國安法。(政府新聞處)

「有謀略地爭取普選」

站在今日,潘焯鴻會覺得,部分年輕人抗爭手法太過急進,直接挑動中央對港的底線,惹來更大的反彈。他指,不論爭取普選、監察政府,他都會「有謀略地做」。

至於什麼是「有謀略地做」?潘焯鴻未有直接明言,但舉出沙中線事件為例子。潘自2015年和港鐵、禮頓就工程問題周旋,事件發酵的轉捩點,在於2018年5月底起,有傳媒揭發工程涉嫌剪短鋼筋、造假等的證據。隨後港鐵高層對事件的解釋未能讓公眾滿意,問題愈滾愈大。

潘焯鴻早已公開承認,自己在沙中線事件中,是首位與傳媒聯絡的關鍵人物。但他指出,與傳媒也要有技巧地溝通。如果傳媒一次過報道所有資訊,港鐵、禮頓大可直接否認,公眾很快就忘掉此事;但如果能誘使港鐵出來解畫,傳媒逐次掌握新證據去推翻,那就可以迫使港鐵一次又一次自打嘴巴、當眾出醜,引發公眾關注。

「我一開始和港鐵周旋時,港鐵仍是香港的金漆招牌,要對付他們,當然要有策略。你未有足夠基礎就『踩老虎尾』,對方當然咬你。」他認為,真正的勝負不是在於一時,而需要長期經營,他重申:「看看《三國演義》,諸葛亮很聰明吧?但最後贏家是誰?是最長命的司馬懿。司馬懿高明在於,他不會一開始直接派所有主力和你周旋。儲夠實力,自然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