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談家庭:父母離婚感可惜 當年求婚曾擔心一個問題弄垮計劃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接受港台節目《舊日的足跡》錄音訪問,罕有地談及大量家庭事。對於本月初離世的祖母霍呂燕妮,霍啟剛表示十分掛念對方,承諾會做好孫輩的責任,帶好下一代,又讚揚祖母愛護家人,是中國傳統女性的典範。
作為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的孫兒、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的兒子,霍啟剛說,兩人皆是他做人處事的榜樣,但承認同樣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外界對他的期望會更高。談到太太郭晶晶,霍啟剛形勢對方是十分隨和的妻子,兩人甚少吵架,更透露當年在菲律賓求婚之時,曾經十分擔心一個問題會弄垮整個計劃……

霍啟剛、郭晶晶與兒子霍中曦。(資料圖片/霍啟剛提供)

霍啟剛的祖母霍呂燕妮今月初逝世,享年97歲。霍啟剛憶述,祖母自去年2月中風住院,但一直牽掛家人,又提到祖母非常照顧家人,因為小時候母親比較忙,起居飲食、學校書簿費用等都由祖母負責,直到近年都會每日問家人是否回家吃飯。他讚揚,祖母是一名出色的中國傳統女性,不出風頭,在家中默默耕耘,語帶感觸表示:「佢同爺爺相隔14年後喺天國重聚。我知佢好掛念子孫,我答應我哋會帶好第四代,請嫲嫲安息。」

談到家庭背景,霍啟剛笑言:「唔好叫我公子,叫我Kenneth就得。」他提到,祖父和父親在人生路上給了他不少啟示,如祖父霍英東很多工作未必是為個人利益,而是服務社會,為他人著想,為人相當謙恭有禮。霍英東為了增加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尤其在體育方面工作甚多,如早年曾遊走不同國家,向國際奧委會爭取中國會籍。他在家庭層面又會督促子孫游泳、打網球;至於父親霍震霆,他形容對方表面上有點兇惡,但實際上是個有趣、具創意的人。

作為名門之後,一舉一動自然會受到外界關注。霍啟剛指,家庭背景確實於他成長路上帶來一些壓力,他憶述早年在銀行實習時,經理曾向他表示:「大家都知你係邊個。」對於別人而言,可能做一件事70分便可合格,但基於家庭背景,別人可能會對他有更高期望,要做得比別人多三成、五成的工作才能滿足別人的要求。不過霍啟剛強調,父母沒有強迫他一定要從事什麼工作,一切由自己選擇。

提到父母霍震霆、朱玲玲的分離,霍啟剛表示當然會感到可惜,但由於父母分開時他已長大成人,母親亦已詳細向三兄弟解說,影響未算太大。現時兄弟與母親的關係仍很好,不久前還在家中為對方慶祝生日,祖母喪禮時母親亦有前來陪伴。

霍震霆與霍啟剛父子。(getty/資料圖片)

談求婚過程:一度擔心戒指被海關扣起

有關妻子、前跳水運動員郭晶晶,霍啟剛憶述自2004年成功向對方「抄牌」後,一直想方設法到北京與其會面,但始終對方是運動員身份,要接受封閉訓練,住在宿舍中,連接個電話都難,所以初期發展很不容易,唯有在對方比賽時「撲過去睇」,幸好年輕時能騰出比較多時間。他坦言,當初有傳媒首次披露他正追求郭晶晶時,父親嚇了一跳,即時致電他問「搞乜鬼」,但後來家人都接受他這個做法,現在回看,他更笑言這絕對是正確選擇。

郭晶晶退役後,2012年與霍啟剛成婚。霍啟剛提到,曾與郭晶晶商量,指對方在運動場上已完美達成目標,贏盡所有,退役後也應到世界其他角落多學習新事物,因此郭於2010至2011年間,曾有一段時間身處海外學習,感受倫敦、紐約等地方的生活,回國後才想結婚的事情。

談到求婚一幕,霍啟剛憶述,當時與郭晶晶在菲律賓一個小島旅遊,因他認為求婚應該私人進行,要避開眾人目光。當時兩人在沙灘燒烤期間,霍啟剛拿出戒指、鮮花求婚,笑言「因為喺沙灘,避開咗跪低個動作,換一換姿勢就掂」,對方「好似有少少預計到」,但仍一口答應。他笑言,由於當時是首次前往菲律賓,事前「一路擔心隻戒指會唔會俾海關查出,可唔可以帶入境,如果俾人沒收咗點算?」

談到婚後生活,霍啟剛表示,郭晶晶在適應方面問題不大:「一提豪門,大家可能覺得深不可測,但我家中唔係咁樣,父母都好平易近人,冇乜嘢嚴格家規等等,大家都好隨和,晶晶亦都好就得人。」他又稱讚郭晶晶很會為別人著想,不會計較,因此夫妻甚少吵架。他指自己有時會頗固執,一幅畫掛歪了都想立即修正、桌子要十分乾淨才行,郭晶晶都很隨和,願意遷就自己。對於子女,霍啟剛說會留空間給他們發展興趣,如長子擅長劍擊、長女喜歡跳舞,會鼓勵他們繼續學習。

霍啟剛(資料圖片/襲嘉盛攝)

談大政策不夠「貼地」 籲先解決青年人眼前問題

霍啟剛原定參加今年「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功能組別立法會選舉,但選舉最終延期。他指,參選的決定得到太太支持,對方認為「磨練一下都幾好」。霍啟剛經深思熟慮後亦認為,可以通過參政了解業界的聲音,即使要受到輿論批評也是意料中事,始終香港是多元社會,選舉延期後失落一定有,但現時談明年再參選言之尚早,自己仍然有其他崗位可為業界服務。

談到青年政策,曾任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的霍啟剛表示,首先不要將青年人標籤為「問題」,香港年青人真正需要的是階梯、機會,成年人要做的不是家長式地教導對方,始終時代會變,更應該的是運用自身的資源、網絡協助他們達到目標,令其對社會有歸屬感。霍啟剛憶述,有一次探訪一名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對方放棄全職投入現在的事業,但反映展出作品的地方不足,店面難以經營,製作網站的成本又太貴,他認為很多青年人有才能,但總是缺乏一點啟動基金,希望可以運用經驗幫助他們。

霍啟剛又指,社會要做到的是「投資青年人的未來」,這並不是搞幾百場活動就可以做到,因為活動過完就沒了。他指,大灣區是一個國策、未來的經濟機遇,方向一定是對的,但對於青年人來說,談大政策似乎有少許遙遠,青年或會覺得「關我咩事」,社會需要「貼地」,先解決青年人眼前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