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推「拉撒路計劃」商香港未來 戴耀廷望解本土、泛民分歧

撰文:羅家晴
出版:更新:

《新約聖經》記載,拉撒路死後在墳墓中過了四天,最終獲耶穌基督拯救,奇迹一般的死而復活。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近日提出「拉撒路計劃」,寓意對香港重生的盼望。
今日是佔領運動928事件六周年,戴耀廷接受《香港01》專訪時進一步講解「拉撒路計劃」的緣由和細節。他指計劃希望募集約4000人,探討香港未來藍圖,冀在過程中有反思、有得著。戴耀廷強調,計劃不會談及香港的地位和憲政問題,主要聚焦願景,不會「踩紅線」。
「當上帝關了一扇門,必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由佔領至今六年過去,戴耀廷未有放棄推進香港民主發展。卸下大學講師的身份,他說,未來將落區舉辦社區工作坊及研究法律文化的工作,希望透過「拉撤路計劃」著墨教育工作。

戴耀廷期望「拉撒路計劃」能帶來兩個Outcome(結果),一個是香港未來的藍圖,另一個是參加者在參與過程中的反思。(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六年前的今日,佔領運動在催淚彈的硝煙下爆發,成為香港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捩點;六年過去,物轉星移,今日的戴耀廷因佔領運動已失去教席,卻「得着」一個新構想 —「拉撒路計劃」。

戴耀廷在訪問中表示,「拉撒路計劃」與佔中商討日第二輪模式相若,同樣是Open-ended(沒限制)方式進行,但計劃不會如佔領運動一樣有具體行動。戴耀廷稱,討論題目不會「定得太死」,參與者可就香港的未來自由地表達意見,強調計劃仍處於初步階段,稍後會與促導員和心理學家溝通。

戴耀廷期望計劃能帶來兩個Outcome(結果),一個是香港未來的藍圖,包括討論具體政策,提升社區參與度等;另一個是參加者在參與過程中的反思,從中冀處理大家的情緒,亦讓大家學習「商討的精神」。

他又指,題目或會天馬行空,不過最重要是讓大家有充份表達的機會。戴耀廷強調,計劃不會討論香港的地位和憲政問題,主要聚焦香港的未來,不會「踩紅線」。

料計劃半年至一年後實行  不設死線冀慢慢凝聚

對於商討後會否有進一步行動,戴耀廷稱會隨計劃進展而定,「可能會衍生一點新的東西出來,沒有人可以說不讓這發生」。他認為毋需急於推行計劃,因籌備過程中要討論不同方向和聆聽不同想法,料要大半年至一年才會實行。戴耀廷重申,計劃沒有具體行動,故不會設下死線,相信慢慢凝聚會更有效。

「拉撒路計劃」的想法始於佔領運動後,戴耀廷直言,當時社會狀況「未去到𠴱個位」,故當時發起了雷動計劃和風雲計劃,希望讓民主派在兩級議會選舉中取得突破。惟現時已沒有選舉,他認為是時候實踐該計劃,「選舉35+要達到的效益已經達到,我們經常說希望攬抄,現在不用我們『攬抄』,他們(政府)已『攬抄』了,選舉沒了但都引起國際的關注。」

戴耀廷表示,計劃現在較易「落地」,因區議會選舉重挫建制派後,民主派在地區層面掌握了不少據點,加上地區人士外還有知識的群體,將地區和專業層面結合,「給我們有基礎做這種形式的商討,可以用不同的線將各人織在一起。」

戴耀廷認為佔領運動是承先啟後,「繼承以前的社會運動,帶動整個抗爭運動由合法爭取,轉化為一個公民抗命的方式爭取」。(資料圖片/路透社)

佔領運動「承前啟後 」 本土、泛民需時間建信任

六年前的佔領運動,不少人認為催生一年前的反修例運動。戴耀廷形容,佔領運動的作用是承先啟後,「繼承以前的社會運動,帶動整個抗爭運動,由合法爭取轉化為公民抗命的方式爭取」。

反修例運動中,民主派支持者主張「和勇不分」方針,可是隨政府宣布押後立法會選舉一年,本土派、傳統泛民就去留問題出現分岐。戴耀廷坦言,佔領運動後兩派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反修例運動建立到一些(信任),初選又建立到一些(信任),但這個信任不是堅實,又未至於撕裂。」他稱大家對處理眼前狀況的路線不同,需要時間重新建立信任,故希望「拉撒路計劃」的商討長遠可處理雙方的不信任、策略上的分岐和所衍生出來的紛爭,「民主入面應該是這樣,大家不要只有同一種聲音,所以我不認為是不好的東西。」

面對國安法 戴:不會甚麼都不做,但不會觸紅線

六年來政治環境歷經巨變,戴耀廷不諱言民主運動的空間已被收窄,參與者需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當港人堅固去爭取民主,受到的打壓就更大,但是打壓更大,人們又會更加堅固去爭取」。他稱期間雖有低潮,但反修例運動、民主派初選等,反映港人仍努力爭取民主,直到「港區國安法」落實,民主派遭受到的打壓和反抗同樣增加。戴耀廷把這種情況形容為「內惡性循環」。

除了內部循環,戴耀廷指,香港同時出現「外惡性循環」,當北京的打壓增加,外國關注度就越高,這兩個循環正正反映香港的抗爭空間越來越少。「但我覺得香港人叻的地方是創意,空間沒有了,可以有其他空間,擠牙膏個位擠不到(牙膏出來),就會在另一個位擠出來。」

民主派初選後,中聯辦和港澳辦曾大力抨擊辦初選目的和行為。面對「港區國安法」到來,戴耀廷稱不會觸及紅線,但不會因紅線而甚麼都不做,「若因懼怕紅線而甚麼都不做,會達到他們用威嚇阻止人做事的目的」。」在急速變化的政治局勢下,戴耀廷表示會在繼續民主運動同時,避免給予政府藉口指控他們違法。戴耀廷又指,若政府要打壓他,其代價都會隨之增加,既要承受內部的管治壓力,亦要承受外國社會的制裁壓力。

戴耀廷認為,「當港人堅固去爭取民主,受到的打壓就更大,但是打壓更大,人們又會更加堅固去爭取」。(資料圖片)

走入社區辦工作坊  未來著墨法治教育工作

今年三月初,戴耀廷提出「法治已死」言論,此話出於法律學者口中,不少人大感驚訝。戴耀廷稱,當時這種想法是隨着警權問題和「港區國安法」而衍生,他覺得,不只是「法治已死」,更淪為「法治喪屍」。他又稱,早前與港大學生傾談時,有學生問及既然「法治已死」,為何仍需要教育法治,戴耀廷直言正因為教育工作才可令法治有重生機會,「不能說因為法治已死而不理會。」

卸下大學講師的身份,戴耀廷將落區舉辦社區工作坊及研究法律文化的工作。他不違言,「佔中後直到(今年民主派)初選的崗位都站得較前」,隨選舉完結,他反而希望透過「拉撤路計劃」著墨教育工作。未來到底會如何?戴耀廷笑言,「是否做夠了應該要停下來,到時再算,不過我還年輕。」

一直堅持信念的戴耀廷,走出了堅尼地城的象牙塔,走進了民間地區平台,仍會繼續在不同領域「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