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紹聰促法律科技「行快啲」:律師樓仲養緊十幾人搬文件

撰文:周皓宜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逾年,加速各行各業轉型,各種網上服務應運而生。法律界等傳統界別亦不例外,本港法院因應疫情去年起嘗試以視像方式遙距聆訊。律師會前會長、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eBRAM)主席蘇紹聰認為,香港仍要「行快啲」,加速發展法律科技,包括發展電子檔案(electronic filing),「而家大型律師樓仲養緊十幾人搬文件去法庭。」
他表示,法律界應把握本港自身優勢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吸引各地人士到香港處理法律問題,如解決法律爭議、簽署合約等,同時業界應加強法律科技應用,促請政府為中小型律師行提供資助,鼓勵業界轉型。

香港仍使用實體文件 「每單案文件可擺滿一間房」

蘇紹聰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香港應加快發展法律科技,例如很多地方的法院早已使用電子文件(electronic filing),但香港仍在使用實體文件,「大型律師樓都仲養緊十幾人人手搬文件去法庭,每單案件文件可以擺滿一間房。」

蘇紹聰談及各地視像審訊的發展,稱新加坡、英國及內地等地也會採用視像開庭,而目前香港雖然有科技法庭(Technology court),但使用的關卡較高,需要提供理由說服法庭批准使用,加上科技法庭數目不多,並非每宗需要視像審訊的案件也能用上科技法庭。他解釋,香港需要處理眾多跨境案件,亦要傳召身處不同地方的專家證人作證,有必要發展視像審訊。

他認為,司法機構需要增設資訊科技部門,專門處理法庭的科技問題,而非統一透過政府的資訊科技部門處理,「每次法庭要支援,又要填form,又要申請,又要排期咁,蚊都瞓啦。」

eBRAM今年內推中英人工智能翻譯 將發展至5、6種語言

蘇紹聰指出,香港作為國際法律中心,亦是國家內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不能只做本地生意,應發揮背向中國面向世界的優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解決法律爭議,認為業界發展法律科技尤其重要,例如透過「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進行人工智能翻譯,減省所需的人手和時間。他提到,由他擔任主席的eBRAM正開發人工智能翻譯系統,期望今年內在電子爭議解決平台推出中英翻譯,其後陸續提供5至6種語言的人工智能翻譯,包括西班牙文、俄文及阿拉伯文等。

他說,現時香港缺乏法律科技人才,需要具備科技知識並熟悉行內運作的人士,改良法律科技系統。他舉例指英國有律師兼任律師樓的創新科技總監,運用其法律及科技知識,負責法律科技事務。他亦指,不少中小型律師行缺乏資源轉型,冀政府提供財政資助,供中小型律師行更換設備。

料「大灣區律師」成新趨勢

港府及內地正籌劃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試,蘇紹聰表示,業界對措施反應熱烈,早前網上簡介會有約700人參與,包括大律師、律師等專業人士,取得執業資格打入大灣區市場,對業界而言具吸引力。

他說,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提出要促進三地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相信「大灣區律師」會成為新趨勢,將出現更多熟悉粵港澳三地法律的人才。他稱,據他所知,目前至少有兩間律師樓主打大灣區市場,於廣東前海、南沙、澳門及香港設有分行,聘用三地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