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立法會選舉三個出奇不意 新議會生態大不同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日前結束,政界本預期傳統民主派缺席下,今次選舉競爭性有所下降,但最終全部90個議席有人爭,是立法會選舉史上首次無自動當選議員。

今次選舉有三個「出奇不意」,除了「零票議員」不復再,新一屆立法會的組成、生態亦會大為不同。

立法會換屆選舉12月舉行。(資料圖片)

功能界別全部需競爭

第一個出奇不意是區區有競爭、界界有得選。地區直選雖然缺少了泛民,政圈早預料建制政團會派出多人參戰,結果不單止出現建制「A隊」、「B隊」,亦有報稱獨立民主派、非建制派人士參選,九龍東更出現5人爭奪兩席的局面。

真正令政圈意外的是功能界別。過去多屆,部份功能組別內部協調,由指定人物參選,由於只有一人參選,因此自動當選。然而,今次選舉每個界別均最少有兩人參選,就連鄉議局、商界(第二)以及進出口界亦首次有競爭,「零票議員」不再。雖然政圈人士指部份參選人實力懸殊,甚至屬「陪跑」居多,但至少是一個好開始,不讓任何人「躺平」當選,參選者需要提出政綱、應對傳媒,對提升整體質素來說仍是有利。

各界精英報名添多元性

第二個出奇不意是各行業、階層精英均報名參選,包括智庫成員、大學教授、商界精英、宗教人士、律師、醫生以至前任官員等。有政界人士認為,今次參選者不乏行業內的知名人士,過去立法會在政黨及政治主導之下,這些人沒有興趣、機會參選,現在多人報名,反映在新選舉制度下有空間讓他們發揮,對於議會質素及訂立政策而言是有利。

立法會選舉一改以往以政黨主導,有不少無黨派專業人士報名參選。(資料圖片)

黨派色彩大減 候選人多講民生議題

第三個出奇不意,是議會生態即將迎來大洗牌。過去不論泛民還是建制政黨,均有不少「包袱」,議政時代表所屬界別或地區利益制肘,再加上派別之爭,往往令民生事項複雜化、政治化。

然而新選舉制度下,有大量非政團人士參選,從候選人成份可以預見政黨以至傳統商界勢力削弱,未來議會將顛覆過往政黨利益、立場行先的情況。過往地區直選由提名期開始至選舉結束,一直都是講政治議題或意識形態之爭,但今次選舉提名期後,各參選人普遍少講政治、多講民生,提出包括鼠患、支援中小企、改善交通、健康碼等議題。以此來看,未來立法會亦很可能集中精力解決經濟、民生問題,變成「政治擺一邊,民生最優先」了。

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按此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