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復和︱站在撕裂分岔口 建制齊籲非政治化:愛國陣營可解民困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如果說過去幾年間,香港民間情緒最大關鍵字是「撕裂」,相信沒太多人會有異議。即使目前政治環境已大致安定,一些橫跨經濟民生、政治層面的長久矛盾,繼續縈繞香港社會。新任特首李家超於競選期間的口號為「同為香港開新篇」,社會自然有合理期望,到底復和方面有何妙策。
「社會復和」或「修補撕裂」誰都會說,兩者難有完全客觀定義,內涵亦人言人殊。李家超競選期間,被問到如何修補撕裂時,大都以經濟民生政策回應,上任至今也沒有再提過這方面的內容。
站在這個重要分岔路口,本系列一連三集,思考「復和」及「修補撕裂」到底何去何從,如何真正做到「開新篇」。其中,多名不同背景建制派中人均異口同聲表示,香港經歷過去數年政治動盪後,修補撕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談過去的政治爭拗,專注處理民生。
新政府上任——社會重新出發系列之一

仇恨對立依然存在 狄志遠:不修補民生政策舉步維艱

自《港區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實施以來,儘管香港「由亂及治」,但社會氣氛只是表面平靜,一些長久以來的矛盾並沒有因為反對勢力消失而自動解決。誠如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所言,社會仍然處於2019年修例風波的後遺症時期,一些仇恨對立的情緒至今仍然深埋在市民內心。

新思維主席、立法會社福界議員狄志遠亦認為,復和社會應當是現屆社會的首要任務,現時不論是網上還是市民私下言談,仍然存在不滿和撕裂,要是這個客觀環境問題不優先處理,政府做任何民生工作都會舉步維艱、事倍功半,一些對防疫有用的政策如疫苗接種、強化「安心出行」功能等,市民第一時間一定會先質疑政府的背後目的,並用其他方法消極抵制。

葉劉淑儀:先處理民生 再提政治徒添紛爭

有關「復和」的良方,筆者詢問過不同背景建制派人士的個人見解。

對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而言,「復和」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要整個社會花很長的時間和誠意,才有機會達成。她以南非九十年代結束種族隔離政策後「轉型正義」的過程為例,當時曼德拉總統簽署《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解法》,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該會向司法部負責,了解過往長期在種族隔離政策下各種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做法包括邀請曾遭受非人道對待的人士講述經歷,加害者則提交證詞,企圖還原歷史真相,藉以撫平黑人與白人之間的仇恨,促進民族和解。

葉太解釋,通常復和行動有3個目的,分別是「止暴制亂」、分享權力、民間融和,但現實上非常困難,因為不可能動軏「特赦」違法的人,而「分享權力」在現時憲制框架內也做不到。她及後於新民黨網台節目「新民大講場」上補充,如果要社會上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對政府有正面看法,先要解決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即最實際的民生、向上流動等問題;一些改變政治權力結構的議題如政改,提起來只會再添紛爭,短期內都不應觸碰。

李梓敬:證明給所有人看 按愛國陣營一套可解民之困

同新民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亦指,「復和」是指讓社會至少回復到2014年前的相對正常狀態,「修補撕裂」則是當中的課題之一。但他認為,現時「復和」最重要的部份在於處理好疫情、通關、經濟發展,理順市民基本生活。至於修補撕裂他原則上認同要做,但方式並不是在政治上向立場相反的人示好:「更好的方法,是證明給他們看,用我們的一套,是真正有效解決一些他們也想解決的問題,如貧富懸殊、房屋問題。」

他認為,香港於2014、2019年經歷的社會動盪,醞釀時間以年計算,新政府上任只是大半個月,社會應給予充足的時間,讓新班子證明他們有復和社會的決心,「我明白一些2019年遺留下來的問題會持續出現,這些固然要立場堅定地處理,但未來要擺更多精力在民生上。再去針對『黑暴』期間的某一、兩件事件,意義並不大。」

梁美芬倡社區凝聚民心 致力協助貧窮家庭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去年曾提出,本港應該設立「復和專員」,透過調解方式解決家庭因政見造成的撕裂。她向筆者解釋,由於不希望外界有所誤解,以為與過往反對派的「五大訴求」有關,因此現時計劃已更名為「社區凝聚民心計劃」。

她指,計劃所針對的是一些非刑事的紛爭,包括民事紛爭或是社區層面的矛盾,例如推動學校設立調解員,調解因政見或其他理由而產生的欺凌行為;在家庭層面,也可以調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紛爭,藉此一步步推動社區和諧,讓市民放下仇恨敵意,重新凝聚民心。「如果是一事刑事案件,就有法必依,依法處罰,但非刑事的範疇,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大家和好。」

長遠來說,梁美芬認為要修補撕裂,終歸還是在民生政策上做出成績,現時凝聚民心計劃主打協助貧窮家庭,特別是劏房的小朋友需要補習及自我增值師友計劃,很高興本屆政府能將這計劃擴大至二千小朋友的目標,願意全力協助,鼓勵一些有能力的專業人士協助貧窮家庭小朋友的人生規劃指導,以配合政府推動18區基層扶貧關愛計劃。

林健鋒:政治爭議完全別想 專注「向前看」

代表商界的經民聯副主席、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則直截了當向筆者指出,過去香港政治矛盾尖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都太喜歡「投訴」他人,總是認為出現問題責任在對方身上,但就是提不出可行、有建設性的方案,沒能真正為社會做實事,這一點所有人都需要反思。

林健鋒認為,既然社會已經定下來,大家都應該以往的思維放開。以前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確實需要時間處理,但最重要的是繼續向前看,穩定香港社會、重振香港經濟、搞好通關和支持企業,不要再談過去的政治爭議:「那些事情(政治爭議)想都別想,那就最和諧。」

葛珮帆:值得新政府專題研究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指,經濟民生政策當然十分重要,因為過去反對勢力之所以能挑動社會仇恨,相當一部份原因也是市民對社會現狀不滿。但她認為政治層面,有一些工作也不能逃避,例如想方設法加強解說,消除市民對國家、對政府的誤解和偏見,多了解國家發展和中國國情,及時反駁西方媒體政客的抹黑等。

她認為,社會復和是一個大型議題,值得新政府作一個專題式的研究,審慎考慮策略。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立法會選委界議員吳傑莊表示,未來香港需要在堅持「一國兩制」方針的大原則下,聚焦經濟民生發展,讓人民有幸福感、獲得感。他又指,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講話中特別提及要關顧青年人,認為未來政府需要多聆聽青年聲音,找出相應對策,重建他們對香港多方面的信心,「沒有單一的方式,但這(聚焦經濟和青年發展機會)是我們今日可以做到的最有效方式。」

田北辰:先搞好通關贏取民心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則指,未來特區政府首先要處理好疫情防控,找出一條適合香港的道路,平衡與內地通關及接軌外地。他提到,從近日政府對「安心出行」實名制的口風轉變,欣喜地看見新一屆政府並非「一成不變」,會視乎社會民情調整政策內容,「初初知道下任特首是李家超時,有很多地區居民向我反映擔心他會全跟內地的一套,但現時似乎未必是這樣。」只要能在半年內推動通關之餘,不犧牲市民私隱,對修復民心一定大有幫助。

在政治層面,田北辰坦言現階段難以觸碰一些爭議議題如政改,只能寄望以控疫及通關為起點,先贏取民心,再在政治上尋求放寬的空間:「香港有不少人確實是很擔心言論自由比以前收緊了,將來局面穩定下來後,可以有空間寬鬆一點,只要不涉國安,任何政治言論都能說。」

劉兆佳:以民生緩解部份撕裂 透過時間沖淡政治分歧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社會和解需要各方不單有和解意願、也願意各自調教自己的立場以拉近彼此距離,現在尚看不到中央或反對勢力有意改變立場。不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已經表達立場,只要符合一些合理的基本要求,都可以被視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他形容「現在球在反對勢力那方」,但坦言短期內對反對派中出現「積極力量」並不樂觀。

他坦言,中央、特區政府和愛國力量相信不願意重提2019年暴亂期間發生的事件,避免再次引發衝突和授人以柄,也防止在政府內部引發爭議,但會盡力在經濟社會民生事務上做出成績來以紓緩階級和世代矛盾,畢竟部份政治「撕裂」其實源於階級和世代衝突,並期待時間過去,以及人們對暴亂有新的看法來沖淡政治分歧。

***********

李家超和多名主流建制派認為緩和社會撕裂的重點,在於摒棄政治議題,改善民生,讓市民安居樂業,矛盾自解,口徑趨近統一。

不過,亦有部份人提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角度。在下篇,會探討一宗修例風波期間的重大事件,如何令社會難以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