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醫生︱建制派為內地資歷掃障 「英文授課」要求不改再修例?

撰文:文睿 蕭博禧
出版:更新:

為解持續多年的「醫生荒」,政府去年修例引入外地醫生,並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委員會)審批外地院校醫學資歷,制定認可名單。條例要求這些醫學課程須在內容、授課語言及委員會認為適當的任何方面,可與本地大學頒授的醫學資格相比擬。委員會經討論後認為這些課程「只限英文授課」,至今50項認可醫學資格中,內地只有上海復旦大學上榜,而唯一獲認可課程也屬全英文授課,並只限海外公民報讀。
建制派議員上周在議事廳群起圍攻,質疑委員會私定「語言要求」變相排斥內地院校,換來委員會主席鄧惠瓊解釋是「依法辦事」。一眾議員接力要求釐清法律問題,當時擔任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法案委員會主席的葛珮帆,更批評委員會的法律顧問忽略立法原意,有議員更問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會否為此再修例,盧表態稱屬「最後考慮」,同時認同本地大學教學並非「只有英文」。
行政立法同聲同氣,鄧惠瓊則承諾下月在委員會討論。倘若綠燈不開,事隔一年,法例又要再修訂?

引入外地醫生︱議員轟限英語課程排斥內地 註冊委反駁:依法辦事

去年修例亮綠燈 要求授課語言可比擬本港

有關修例去年10月在泛民總辭後的議會獲通過,唯一反對票來自前醫學界議員陳沛然。通過後的法例要求,特別註冊委員會只可建議符合以下說明的醫學資格,納入認可課程名單:

1、屬學位或更高程度; 2、由香港以外某地方的某團體頒授,而以國際排名而論,該團體大致上可與任何本地大學比擬;及 3、以下列項目而論,大致上可與由任何本地大學頒授的醫學資格比擬 —— (i)令修讀者獲頒授有關醫學資格的課程的內容; (ii)有關課程的授課語言;及 (iii)該委員會認為適當的任何其他方面。
節錄自《醫生註冊條例》第14F條

而爭議正是來自第三點,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張宇人當時指,條文沒指明必須跟隨本地醫學院用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要求立法會和委員會的法律顧問一起釐清這個法律問題。葛珮帆則認為,委員會的法律顧問忽略了立法原意,指立法旨在引入非本地培訓、但有質素的醫生,修例時尊重並相信本地醫學院的質素,因此有了相關條例,但強調條文沒寫明授課語言必須為「英語」。

議員:條文無列明「英文」 盧寵茂不排除修例

盧寵茂回應時,先指「語言要求」由委員會根據本地兩所醫學院授課情況作判斷,並沒排除某地方的醫科生來港,強調須注意外地課程質素能否與本地相比擬,以保障香港的醫療質素。兩所本地醫學院院長其後發言,表示英文是主要授課語言,包括上課、考試、發表文章及書寫病歷,只有在學習與病人溝通上才會運用到中文。盧聽畢後表態,認為說法與「只有英文」有分別,反映英文並非唯一授課語言,明言希望註冊委員會跟進,鄧惠瓊也承諾開會討論。

若修例將支持 田北辰:來港首五年可磨合

事隔一周,本身是眼科醫生林順潮在報章撰寫長文,指法例無一處將授課語言限定為英文,有關標準只是委員會基於法律顧問意見而作的解讀。他指英文確是本地醫學院的官方授課語言,但教學實踐、以至臨床溝通卻以中文為主,從這個角度考慮,內地頂尖醫科生相信更能勝任來港工作,他又說「能在現有法例解決是最理想,如果不能,希望政府盡快修例。」

去年底修例時,曾慨嘆引入外地醫生議題被政治化的實政圓桌田北辰,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認同「授課語言」不應成為首要考慮條件,解釋「知識就是知識」,授課語言不影響外地醫科生的專業知識和醫療水平,只要他們質素和水平受認可,就可考慮招攬來港執業。

他又指根據要求,非本地醫生來港後須在公營醫院工作5年,這正是讓大眾和政府監察外地醫生的機會。而外地醫生也可藉機思考能否適應香港醫療體系、與病人的溝通模式、以至同事間對接。所以一旦要修例,他會投票支持,又指放寬有關標準後,香港醫療系統未來須實行雙語制。

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資料圖片)

狄志遠警告勿泛民族化 不急於招非英語生

新思維議員狄志遠則不認同,他稱「英文授課」作為認可要求才符合香港實情,因為香港除了醫學院用英語授課、醫療系統以至報告都以英文書寫,更重要的是醫生當值巡房時的醫療紀錄都是英文,因此對醫科生的專業英語能力有一定程度要求。

長期跟進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也指香港醫學院以英文教學,作為衡量標準相當合理,並無貶抑任何非英文授課醫學資格。他稱雖然醫護與病人溝通主要使用廣東話,但內部溝通、藥物使用、醫療報告等都涉及大量英文,有關語言考慮是為了確保醫護人員之間、與病人間的良好溝通。他反問日本都有著名醫學院,但以日文授課,若果不用考慮授課語言,是否都將其納入?

狄志遠認為,香港現時的情況並不急於招攬非英語授課的醫科生,政府可優先考慮海外的香港醫科留學生,不單可確保學生英文水平,亦可令更多人才回流香港。他強調政策應避免「泛民族化」,雖然融入中國是必然,但香港醫療系統多年來行之有效,應保留原有優勢,全面「中國化」並非好事。

袁海文:可英文能力評核代替 再修例必挫士氣

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稱,外地醫生是否合資格來港執業,語言能力必然是其中一大衡量標準。他說英文是香港醫療系統慣用語言,醫院文件、醫學文獻主要都是英文,有關要求可確保來港醫科生易於溝通和適應。他認同不應排斥以非英語授課的醫學生來港,只要該課程與本地醫學院相若,而這些醫科生獲得國際英文能力評核認可,確保可與本地醫生溝通銜接,都應該積極考慮引入。

不過,即使語言問題解決,內地醫學院的質素如何評核,可能是另一難題。袁海文稱,留意到目前名單中的醫學院收生要求良莠不齊,舉例指國際文憑課程(IB)滿分為45分,入學港大和中大醫學院的最低IB分數分別為43和42分,但復旦的英文醫學課程只需考獲IB 32分即可入讀,擔心就學術能力而言,已獲認可的復旦課程都不符「與本地大學可比擬」的要求。

袁海文強調反對再修例,認為會嚴重打擊本地醫護士氣。他說現行法律條文去年才經修訂通過,是引入外地醫生的準則共識,目前議題在立法會進一步政治化,是漠視市民福祉和醫療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