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如遭司法覆核或敗訴 凌嘉勤:應先改劃綠化帶

撰文:蕭博禧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報章專訪中提及「不排除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興建房屋」,指相信有助紓緩可負擔住宅長期短缺的問題。北部都會區主力推手、前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接受訪問時表示,相信陳茂波説法純屬舉例。

他指郊野公園不是合適選項,即使是「邊陲」地帶,也屬郊野公園範圍。他認爲不論在優先次序,還是從實際角度上,要成功改劃土地發展房屋,都應先集中資源研究改劃綠化帶,而非考慮郊野公園,而長遠則是發展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

凌嘉勤擔心,一旦在郊野公園範圍內發展,易遭司法覆核,屆時很有可能敗訴。

上屆政府邀請房協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中一個選址是大欖隧道收費廣場以西。(資料圖片)

料法庭會問有沒有合理替代選項

凌嘉勤認為,萬一發展郊野公園遇上司法覆核,法庭到時會問政府「會否有合理的其他選項(reasonable alternative)」。他解釋,當香港仍有達1.6萬公頃的綠化帶,而政府曾經從中找到不少合適用地發展房屋,很難說是沒有其他選項,估計到時政府很大可能敗訴,「可能會有少少徒勞無功」。被問到如現政府有政策上的改變,是否打破上屆政府「土地大辯論」後不尋求改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用途的共識,凌嘉勤回應稱不回答假設性問題。

綠化帶接近馬路 基建配套相對元善

曾任規劃署署長的凌嘉勤認同香港需要更多土地,亦要多管齊下覓地。他解釋,過去規劃署找到約150公頃綠化帶改劃,成功後可獲約10萬住宅單位,而他從公開資料看到,發展局及規劃署正進行第二輪研究,審視綠化帶中有否適合發展房屋的土地。凌嘉勤認為,優先發展綠化帶是因為相對接近馬路,意味食水、交通和電力等公共配套相對完善。

凌嘉勤指,不應將發展和保育對立,但政府應客觀審視土地合適性。他解釋研究人員資源有限,「當我叫一隊人去研究郊野公園的合適性,呢隊人就研究唔到綠化帶嘅可能性」。對於有聲音指可找「低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凌嘉勤反問「係咪要將成個郊野公園嘅邊緣地帶做生態價值比較?依家就咁話邊塊低,會唔會有另一塊仲低過佢呢?」他認為此方法有問題。

前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表示,從實際角度出發,應先集中資源研究改劃綠化帶,而非考慮郊野公園。(蕭博禧攝)

斥「郊野公園未經環評不知生態價值」說法錯誤

另外,有聲音指政府在七十年代中期指定郊野公園範圍沒經過環境評估,故不知生態價值,凌嘉勤直斥這説法錯,以堅決語氣表示「絕對唔接受呢個講法」,認為這侮辱當年努力的許多前輩。「點可以話佢地當時冇考慮生態價值然後去劃郊野公園嘅範圍?」他指每個年代有不同工作方式,那時在全世界而言也沒有如現在般嚴謹的環評制度,凌嘉勤指前輩已就他們「最重要嘅、掌握嘅」資料,以合理和專業的判斷,來劃郊野公園範圍。

理解粉嶺高球場只有部份建屋 發展時要改善配套

政府計劃明年9月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32公頃用地,但當中只有9.5公頃會興建公營房屋或社區發展,被問到對此事的看法,凌嘉勤認為是經過客觀分析後的結論。他指該片土地共三個高球場,目前用作房屋發展的是舊場(Old Course)範圍內北部土地,該處已有較大的露天停車場,相信沒太大生態價值,凌嘉勤相信這在技術上是合適的建議。至於另外兩個高球場,凌嘉勤指當中仍有不少貴重樹種,亦有不少仍有人拜祭的祖墳。就他理解,政府沒計劃將粉嶺高爾夫球場中另外兩個高球場用作房屋發展。

對於早前北區區議會通過議案,反對粉嶺高球場局部發展,要求先改善社區配套及交通擠塞問題。凌嘉勤指「配套永遠係一個問題」,稱當地區人口增加,必然要增加基建和社會服務配套,但他認爲不可因此而不發展,「從來發展開始時都係配套不足」,指在發展過程中可改善配套。

規劃高容量基建 快速將「生地」變「熟地」

翻查報道,陳茂波在去年提過本港有足夠土地發展,但要簡化規劃過程。凌嘉勤稱,根據《香港2030+》最後報告,結論提到香港找到足夠發展用地,可滿足香港直到2048年的需要。他表示,這些用地主要在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認為現時政府接下來「要做嘢」,令這些土地可產生來建屋,同時要規劃各種高容量的基建系統,以支撐將來大規模高密度發展。凌嘉勤以古洞北計劃發展6萬單位為例,形容規模「在外國是大城市」。

他又承認,現時香港發展用地不足,但規劃上可找到足夠建屋用地,接下來應集中資源將它們變成有配套的「熟地」。

凌嘉勤表示,政府現時改劃綠化帶及棕地的工作「做得唔錯」,他明白這些工作複雜且需時,不過也有改善空間。他指政府進行改劃時,要保障市民知情權及提出意見的權利。至於行政方面,應壓縮重疊的工作。他鼓勵政府與業界善用科技創新,舉例組裝合成建築法既能提升效益,也能更好保障工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