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倡簡化藥物註冊制度:國藥港用 建立本地數據庫助研發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本港藥物受藥物註冊制度規管,不過由於審批需時,新研發藥物往往要等待數年才獲批在港使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陳穎欣、社區幹事李嘉恒,以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今日(5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放寬藥物註冊制度、接納中國認可藥物,和建立數據庫,以加強對病危人士的支援。

鄧:香港歧視緊自己國家

區兆基解釋指,目前香港的藥物註冊制度採用「第二層審批」,即若要為新研發的藥物在港提出申請註冊,須先在制度中的32個列表國家或地區內,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取得兩個或以上的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惟中國內地現時並非在列表國家之內,鄧家彪直言:「中國預期人均壽命長過美國,代表中國研發藥物嘅質素,我覺得香港歧視緊自己國家,優待其他國家!」

鄧家彪以鼻咽癌為例,指歐美等地的病例較中國少,因此難以研發出良好的醫治藥物,惟中國經大量病例和臨床實驗,已研發出每月只需$8,000的抗癌藥物,較現有的每月3至4萬藥費便宜很多,而且有明顯效用。因此,鄧家彪向政府建議應接納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發出的CPP,讓中國內地所研發的藥物可用於本地藥物註冊申請,指國藥不單有效用保障,價格亦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另外,工聯會亦提出建立本地數據庫。陳穎欣以2018年自然期刊中的報告實驗為例,指當時邀請了15萬人進行藥物測試,當中只有7%為亞洲人,她認為歐美對亞洲人的研究數據不足,難以掌握亞洲人的體質,繼而研發出最適合亞洲人的各種藥物。因此,工聯會建議香港可利用大灣區優勢,推動本地成為區內藥物臨床研究發展樞紐,建立本地數據庫,以進行更多臨床實驗。陳穎欣表示:「這有助為藥物註冊提供更多中國人數據,有助內地藥物走向內地外,亦可增加危急的病人使用新藥的機會。」

李嘉恒則表示,現時本港藥物註冊和審批時間過長,平均需時約2至3年,令不少病人未能在港及時使用新藥:「對病人嚟講,只要有一張CPP就可靠,佢地為咗可以延長壽命,唔會介意去付出更多,例如『試藥』,佢地甚至因為要等太耐,而寧願去其他地方醫病。」

李嘉恒促請政府簡化藥物註冊程序,指:「每個國家或地區藥物都有自身考慮,但呢啲考慮未必適用於香港。長遠嚟講,香港應放寬藥物註冊要求,由2張CCP,減為1張CCP,以縮短註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