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叫停430記者會顯防疫思路轉向 5大措施尚待調整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衞生防護中心因應本地新冠疫情漸趨穩定,昨日(25日)起暫停每日「430」疫情記者會,長期主持記者會的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前日「大結局」中,表示感謝市民兩年多以來的忍耐和合作,希望公眾繼續堅持和努力,期望很快可以重回較為正常生活。
叫停430記者會背後所反映的,其實是政府整體防疫思路轉向,確診個案數字不再是本地疫情的重點,需轉向有針對性、精準的防疫。問題是,下一步防疫政府應該如何繼續走?綜合政圈人士分析,政府不妨從5個方向研究調整防疫措施,真正邁向復常,分別為放寬處所營業限制、限聚令、探訪安排、強制檢測安排,以及確診大廈的公布。

▼9月24日 430記者會最終章▼

迫於無奈下的「局部共存」

李家超政府在防疫上已多次強調不會「躺平」,但同時絕不走回頭路,需要帶領香港走向復常。在香港已明顯落後競爭對手新加坡的情況下,政府將檢疫安排由「3+4」一步放寬至「0+3」。其實心水清的人都知道,這是因為政府明白到香港總不可能無止境地中斷對外聯繫,要盡快和國際接軌,或多或少要接納外國「病毒共存」的若干特點,只是基於政治正確不會公開言明。張竹君前日提到,確診個案歸零的機會很少,目前情況看來新冠疫情會「同大家並存」,已經「講得好盡」。

正因如此,上周五政府公布「0+3」檢疫安排後,社交網上隨即「回帶」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今年2月未任官前「與病毒共存就是共赴黃泉」的言論,質疑其前言不對後語,中了「回力鏢」。當然,這只是個無傷大雅的笑話,但背後確實反映在整體防疫思維上,香港始終難以複製內地的一套「動態清零」。

不過,亦有行會中人認為「此一時彼一時」,2月的情況與今日截然不同,當時疫苗接種、醫療系統承受力未夠,事實上第五波疫情亦斷送了九千條人命。盧寵茂昨日在電視節目回應「黃泉論」時亦指,確實有很多長者染疫後離世,「你可以問那九千多人現在去了哪裡」。

餐飲處所營業限制重重,業界、專家和政界人士都提出希望盡快放寬。(資料圖片)

政商界、專家期待放寬處所營業限制

對外放寬檢疫安排後,各界關注的除了政府何時進一步放寬至「0+0」外,另一個重點就是對內防疫政策是否跟得上。須知道,即使對外檢疫放寬,旅客來到香港後仍然限制重重,同樣無助吸引海外人士來港,對本地營商環境也是一大損害。五個飲食業商會昨日亦聯署去信李家超及盧寵茂,要求當局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包括由現時食肆最多8人一枱,擴至12人一枱;取消宴會人數120人的上限;取消營業時間到凌晨的限制等。

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昨日也在社交網上明確指出,如果不盡快放寬社交距離和食肆防疫限制,便會有後遺症。「到訪香港的遊客多數是短途客,如果不可以到食肆或者其他消費場所,來港旅遊的吸引力便會大大減少。香港市民因抗疫疲勞,就會紛紛離港報復式旅遊,留港消費的市民就會減少,如果沒有旅客在港消費,補充這個缺口,零售食肆等就雪上加霜,經營會十分困難。」

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江玉歡也在社交網以「星期六晚的尖沙咀」為題發文,感慨以往周末晚上人頭湧湧的尖沙咀,如今竟變成「食肆要執的已執,未執的已關門」,直言難以置信,舉例指政府要求密切接觸者隔離、婚宴人數設限、強制檢測等防疫措施,既擾民又不利營商,希望政府制訂任何政策前認真聆聽市民心聲。

強檢未來是否仍有必要成為疑問。(資料圖片)

抗疫進入新階段 強檢、公布確診大廈多此一舉?

430記者會的叫停,背後象徵意義其實相當大。叙福樓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傑龍就發帖指出:「唔好睇低今日(按:即周日)疫情記者會正式取消呢一個信號,呢個信號好重要,代表疫情不應該再每天夢迴了,it's time to move on。」

前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立法會選委界議員陳凱欣形容,政府在剛過去周末先後大幅放寬檢疫安排以及叫停430記者會,顯示香港防疫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當每日有430記者會時,大家就會將焦點放在有多少人確診,其他資訊重要性沒那麼高。可是今時今日,有一些數字更加重要,包括重症、死亡、疫苗接種率和醫院病床佔用率。」

既然新增確診數字已不再是最重要,一些現行的政策措施的意義也就成為疑問,例如強制檢測和每日公布確診大廈名單。其中前者細分為指定大廈的強檢公告和「受限區域」(俗稱圍封強檢)兩種。圍封強檢方面,政府對上一次執行已是9月13日(針對沙田豐和邨和順樓),可以預期隨着疫情再趨緩和,使用的機會將愈來愈低;然而指定大廈強制檢測公告,政府至今仍然每日更新,要求特定時間身處指定地點超過兩小時的市民在兩日限期內完成檢測,如不遵守會被罰款。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較早前就於電台節目批評,政府既已容許確診者居家隔離,但同時推行強檢公告,邏輯上說不通,認為應取消強制檢測和圍封強檢,以免加劇市民的抗疫疲勞。

至於確診大廈,如果政府不再視確診數字為最重要考慮,那麼再公布有什麼大廈有人染疫,邏輯上意義也不大。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資料圖片)

陳凱欣:可按科學數據逐步調整 惟不宜太急

陳凱欣指出,確診個案數字重要性雖然下降,但目前仍有一定參考作用,防止數字急速擴大,連帶推高重症和死亡數字;而強制檢測,則是防止市民明知染疫不報而作抽查,「不可能一下子全撤掉的,否則確診數字可能在短期內大幅上升,要逐步逐步去做,相信政府也希望謹慎處理。」

她認為,強檢措施是否繼續做,或是檢測的頻密度,政府可以按科學數據逐步調整,核心目標還是防止重症、死亡個案再上升,以及拖垮醫療系統,但不宜過急,始終這些措施易放難收。這個階段真正應該集中考慮的,是處所營業限制、探訪安排、公眾地方限聚令,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放寬,為未來社會復常做好準備。

至於確診大廈,陳凱欣認為無傷大雅,市民或許也有興趣知道所住大廈有沒有人感染,只是如果政府覺得資源應放在其他地方,不仔細公布確診大廈也未必是問題。

田北辰:強檢已無實際效用 倡集中防重症死亡

實政圓桌田北辰則指,現時每日確診個案中,透過快測自行申報和政府透過強檢找到的個案,比例約莫是2對1,即三分之二個案來自快測自行申報,而無論確診宗數多寡,這個比例一直沒有大變,一定程度上顯示香港人「好有公德心」,明知確診而不申報的情況,並沒有想像中嚴重。循這個數字粗略分析,如果取消強制檢測措施,每日大約會有多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社區上傳播病毒。

田北辰指出,如果從控制確診防止傳播的角度,一定會認為強檢有必要;但如果從防止重症、死亡個案角度出發,強檢就並非必要。他個人就認為,其實政府已取消430記者會,已暗示政府目前傾向後者:「其實這也是為下一步檢疫『0+0』鋪路。總之無論多少人確診都好,要在香港正常生活,就一定要打齊針,確保染疫後不要死,也不要拖垮香港醫療系統,這就夠了。我也認同這個看法,強檢本身就很擾民,卻不能針對性地防止重症和死亡,沒什麼實際效用。」

他又指,社交距離措施尤其營業處所限制一定要及時放寬,否則等到市民紛紛外遊,卻又吸引不了外地人來港消費時,本地市道就大受損害。

醫務衞生局回覆查詢指,政府會一如既往,繼續根據世界和本地的疫情發展和上述政策防控疫情,適時及適當地調整防疫抗疫措施,以最低的社會成本達致最大的抗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