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議員解構深層次矛盾 看重經濟發展中的社會矛盾

撰文:鄭寶生 周皓宜 文睿 林劍
出版:更新: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近年經常聽到「深層次矛盾」,但所說的是甚麼,卻言人人殊,沒有統一的說法。

《香港01》就住習近平上述講話內容,分別向特首辦、各政策局以及立法會議員提出兩項問題,即如何理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以及有何對策。特首辦及政策局均沒有回應,而議員的回應亦有多個不同角度,顯示政界對此議題有不同理解,主要分別四大類別,以下議員集中講述經濟發展中的社會矛盾。

林筱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林筱魯:發展中的利益與理念之間的拉扯

林筱魯認為,最大的矛盾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利益和理念之間的拉扯與對立。他表示,城市發展難以避免改變土地現狀,若永遠強調保育或堅持不遷不拆,便永遠無法解決土地房屋不足的問題。

面對這類問題,林筱魯認為必須抱有大局觀。他提到「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而香港的發展格局離不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當中更要強調科技創新、共同富裕和保護環境。他指,政府考慮任何計劃時,都要顧及民情,並主動解決疑難。

洪雯。(資料圖片)

洪雯列三項社會經濟矛盾 促產業結構多元化

洪雯列出三項深層次矛盾,分別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財富推動型發展模式,以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她認為要解決方向是促進本地產業結構多元化、實體化,從而創造更多優質就業職位,收窄貧窮差距。

陳紹雄。(資料圖片)

陳紹雄:政府要事不避難、勇於拆牆鬆綁

陳紹雄認為,深層次矛盾是香港在發展過程遇到的、短期內難解決的問題和阻力。例如土地短缺、公屋輪候時間長、私樓房價遠超市民購買力、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動能不足、青年上流困難、部份港人對國家認識不足,國家觀念薄弱等。

他表示,政府要以事不避難、迎難而上的積極態度,以及勇於拆牆鬆綁的創新思維,去處理以前不敢碰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房屋、醫療、教育等,不能「嘆慢板」。他以土地房屋為例,需要以精簡審批程序、加快土地開發速度等多管齊下去解決問題。又提到《施政報告》設立100項指標,能讓市民監督政府向前。

郭玲麗。(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郭玲麗:長遠政策要在不同階段評估 早作準備

郭玲麗表示,本港過往獨特的歷史發展做成了現今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而過去香港發展未有與時並進,讓這些深層次矛盾加劇,做成了現今香港社會不穩因素。她舉例指,行業發展未見多元化,除了限制本港經濟發展外,亦限制了基層巿民向上游的機會。她說「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推動創科等,正是創造香港經濟發展的多元出路。

郭玲麗提到習近平七一講話中講到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希望房子更寬敞、創業機會更多、教育更好、長者得到更好照顧,而《施政報告》有不少相關政策,但長遠解決問題就需要在不同階段做評估,在政策上盡早作出準備。

郭玲麗亦強調社會各界與政府要同心協力,除了要加強公務員的向心力,最大問題是民心取向。她認為要在社會層面加強國民教育,加強兩地交流,加強傳揚中華五千年文化及中國傳統道德觀念,認為可提升大眾以「中國人」為榮的自豪感。只要徹底做到民心回歸,市民才會為建設香港而共同努力,公務員才知道甚麼是「為人民服務」。

楊永杰。(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楊永杰:基層市民無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楊永杰提出,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社會矛盾,香港面對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以致基層市民未能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面對收入不平衡及對良好居住願望存在落差,演化成社會上各種的矛盾,貧富懸殊等問題。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楊永杰認為,政府要致力解決香港市民面對的房屋問題,不單要提速、提量、提效及提質,而且政府在解決問題時不能急就章,必須徹實落地去理解問題的徵結及市民所面對的情況,平衡各方的利益及加強溝通,繼而制訂符合市民期望的方案。

楊永杰亦提出,政府決定以創新科技帶動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必定有市民未能趕上社會演變而被邊緣化,政府必須解決基層市民在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等民生等問題。

陳學鋒。(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陳學鋒:發展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制度 政府主導醫食住行

陳學峰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強調「積極不干預」、「小政府、大市場」,雖然有利國際資本流入,但同時令經濟產業單一、青年向上流動困難、置業難、貧富差距極大等深層次矛盾。他認為要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之餘,亦同時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改革香港的政經結構。

陳學峰認為,解決之法是建構「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制度」,重點在於解決分配不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況,在「醫、食、住、行」方面不能再任由市場主導,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陳凱欣。(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陳凱欣:涉及不同利益 政府改革阻力大

陳凱欣認為,深層次矛盾就是問題成因複雜、長期未能解決,積累成巨大的社會問題,當要切實解決時,卻容易碰壁,涉及不同群組或團體的利益與權利,政府因而面對很大阻力。

陳凱欣以醫療為例子,要解決深層次矛盾會涉及巨大公帑、醫護人手及專業團體的利益等問題。

她指出,香港自1990年成立醫院管理局後,醫療制度並沒有重大突破及改變,30多年前已預計隨着醫療科技進步、人口老化、醫護人手短缺、公私營嚴重失衡,長遠下去本地醫療服務質素定必難以維持,政府亦要為未來的龐大醫療開支做好融資方案。

陳凱欣指,醫療系統的矛盾位有三方面,一是醫療融資,政府一直補貼九成醫療費用,開支持續攀升,長遠難以維持,但市民已習慣政府補貼,反對醫療收費上升、反對強制醫療供款、反對加稅抵消政府醫療開支、反對強制醫保,結果融資方案選用了不具太大效力的「自願醫保」,無法解決問題。

二是醫護人手不足,但每當討論增加人手,便會有來自專業界的反對聲音,未能解決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短期問題更見嚴重。

三是中西醫不能合作,雖然3間本地大學都有中醫藥學士課程,但中醫藥一直未能引入本港醫療系統,目前只有8間公立醫院推行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陳凱欣指,中醫在多個方面療效顯著,應要發揮更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