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委員會紀錄「不具名」 誰人發言須翻看直播 記協斥削知情權

撰文:文睿 周皓宜
出版:更新:

新一屆立法會一改慣常做法,部分委員會會議紀錄不再以具名方式記載議員發言,改以「一名議員」等字眼取代。立法會秘書處回覆指,擬備方式經過優化,透過精簡歸納整合與會者的發言重點,是為了方便公眾、議員和官員更容易掌握會議流程,以及議程項目的討論要點和回應。不過,回應未有解答不清楚列出議員姓名的原因。

新紀錄方式下,公眾單憑文本的會議紀錄,難以稽考發言議員的身份,只可以重看會議片段。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謝偉銓承認,以議員角度出發,若想翻查紀錄詳細了解其他議員的發言內容,確實需要多花點時間,但認為新做法「難評好壞」。香港記者協會則批評,隱沒發言議員的名字妨礙傳媒報道、亦削弱公眾的知情權,「將確保立法會資訊透明的責任轉嫁至公眾和傳媒」。

秘書處指「優化」:更容易掌握流程及討論要點

立法會秘書處解釋,經「優化」的會議紀要加設附錄,列明每名與會者的發言時間標記,公眾可按需要翻看個別議員或官員發言片段。秘書處又指,根據立法會《內務守則》,委員會秘書須按委員會決定的方式擬備會議紀要。每次會議的紀要擬稿會在隨後一次會議上確認通過,或經所有委員審視後作實。

《香港01》翻查立法會網頁,發現本屆立法會,不少委員會會議紀要都以「議員」、「委員」、「政府當局」等字眼交付發言者身份。雖然會議紀要最後一部分「會議過程」,按時間標記出發言者的名字或組織,但單憑文字紀錄,實在難以直接對照出發言內容及發言者身份。

記協批窒礙資訊流通 單憑紀錄難辨議員身份

記協認為,有關改動非但未能方便公眾掌握會議的討論要點,反而窒礙市民理解立法會議員的工作,削弱公眾知情權。省略發言議員的名字會增加公眾辨識困難,一方面令公眾難以向相關議員問責,亦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隱沒發言議員的名字,亦妨礙傳媒報道議會情況。

公眾及傳媒必須自行按附錄翻看議會錄影片段,才能找出個別議員或官員發言。記協認為做法將確保立法會資訊透明的責任轉嫁至公眾和傳媒,窒礙資訊流通,增加新聞工作者採訪及查證發言議員身份的難度,未能讓公眾及傳媒即時向有關議員了解事件,形容做法非常不理想。

謝偉銓說,難以評論做法屬好屬壤,他解釋指議員可從「會議過程」中快速查看自己意見有否被紀錄下,但若想詳細了解其他議員的發言內容則需花點時間。(梁鵬威攝)

謝偉銓稱好壞兩睇 陳振英:踴躍發言者不介意具名

謝偉銓指,注意到會議記錄方式有新調整,認為新做法下,議員的意見仍有被記載,只是「要分開睇」。他認為難以評論做法屬好屬壞,作為發言議員仍可從「會議過程」中快速查看自己意見有否被記錄下來,只是要了解其他議員發言就有難度。

新的紀錄方法暫不影響財委會及立法會大會,因為大會及財會的會議紀要都屬「逐字記錄」,清楚列出發言議員名字。財會主席陳振英指,自己擔任不同公職,發現不同機構有不同記錄方式,有些以委員名字記錄,有些僅寫上「一名委員」,相信今次可能是立法會參考了其他機構做法,統一紀錄方式。他認為。不具名記錄是否較為合適是見仁見智,但相信較為踴躍發言的議員不會介意具名紀錄。

被問到應否將「逐字記錄」安排擴展至立法會全部委員會會議,謝偉銓認同「逐字記錄」會更為清晰,但擔心需要處理的資料繁多,秘書處人手會有不足,強調要視乎需要。陳振英則指,據了解秘書處正研究採用人工智能軟件協助撰寫會議紀錄,由軟件完成初稿,再交由秘書處校對,估計若果劃一改為「逐字記錄」對工作量影響不大,甚至可能更簡單,但對讀者而言則可能較難找出重點。

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陳振英發表年度工作報告。(梁鵬威攝)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