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原居民村成遺珠?議員斥不公平 倡仿內地城鄉改建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港府於2021年發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新田科技城」(下稱科技城)的概念時,曾在元朗區議會諮詢現有鄉村及社區融合的議題。惟事隔兩年,政府本月18日公布新一份建議發展大綱圖,位於科技城心臟地帶的七條原居民村未被納入發展計劃當中,引起外界關注,質疑政府是否斬腳趾避沙蟲,為避免原居民村落爭議,反而損害科技城完整性?那又如何確保村民可共同享有經濟發展成果呢?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劉國勳直言,政府以舊有手法閒置原居民村,但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難免會再遇上原居民村,建議政府參考內地南山大沖村等城鄉改建模式,達至真正的城鄉共融;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認為,將原居民村撇除在科技城發展內是對居民不公平,又指從公共利益而言,做法未能釋放地積比及令土地變得更有效率。

前特首林鄭月娥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宣告全面發展北部都會區,而新田科技城則是重中之重。(資料圖片)

七條心臟地帶原居民村慘成發展遺珠?

政府月中公布科技城建議發展大綱圖,圖中可見政府以不同顏色標示土地發展用途,包括創新科技、都市農場、混合用地,及物流、貯物和工場等,不過萬綠叢中一點「白」,位於科技城心臟地帶的東鎮圍、仁壽圍、安龍村、永平村、蕃田、新龍村、及青龍村七條原居民村卻未被納入發展範圍之中,令人不禁反問這會否影響科技城發展完整性?能否有效達到城鄉共融?原居民村面對未來四周充滿摩登大廈和建設時,又該何去何從?

新田七條原居民村未被納入發展範圍中。(立法會文件)

劉國勳倡成立專責局 仿內地城鄉改建模式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指,以往政府推進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發展區時,亦未有收回原居民村納入發展範圍,直言是次規劃是「過去一直嘅做法」。不過他認為,北部都會區有足夠地方供政府再推進城鄉共融,令原居民村保留原有特色外,亦同時發展形成新社區。他指,新田的七條原居民村雖然地面密度高,但仍有向上發展的空間。

他建議港府參考內地南山大沖村、廣州獵德村、福田漁農村等城鄉改建模式,將小屋改建成大廈,即讓丁屋向上發展成「丁廈」,更改鄉村土地用途等釋放地積比,同時興建商場等,為村內提供就業機會。另外,他促請政府成立如同市區重建局的專責局,負責統籌鄉村共融及鄉村發展事宜。但他也提醒政府避免「一刀切」:「唔會想見到所有鄉村都變成大廈!」

張欣宇斥政府回避問題 對原居民不公

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引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在會議上所說,「發展已盡量避免原居民村落的爭議」,他認為政府取態清晰,形容為「想回避複雜問題」。他指,從公共利益而言,現時的規劃及土地資源未被有效利用,有「人為因素」阻止原居民村共同發展,反問:「原居民以後見到除咗自己村之外,見到其他都係咁摩登嘅建築會點諗?科技城嘅公共交通規劃到時入唔入原居民村?對原居民唔公平囉!」

他同樣建議政府將丁屋或村屋地積比放寬至5至6倍,興建高層或多層產業及住宅,向原居民分配其原有居住面積,而多出的土地,政府則可更改為商業用途。他指這方法不單可節省為原居民另覓新地居住的時間及遷拆補償金,同對為政府帶來額外收益。

隨鄉村土地減少,未來享有丁權的人數持續增加,丁權與土地發展的抗衡是政府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之一。長遠而言,張欣宇認為政府要為丁權定價,如同將股權掛鉤,將丁權轉化為資產,相信則可避免原居民與政府爭地的局面。

原居民稱:有啲人保守唔想受影響 陳月明冀共同發展

不過有永平村文氏原居民向《香港01》表示,雖然居住在村內會有些不便,「但都有村民唔想被歸納入(發展範圍),始終唔想自己條村被外人影響……始終啲人(原居民)比較保守啲」。她相信科技城發展,原居民村亦會一同蓬勃起來。

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冀政府釐訂好政策及空間,讓新界原居民隨著香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幸福。(資料圖片/文睿攝)

身兼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陳月明一直關注北部都會區發展,她指暫時未收到原居民有關科技城規劃的意見,不過她強調:「新界原居民及新界鄉村是香港市民的主體構成,土地也是協助香港發展的最重要元素,所以原居民及新界鄉村也需要得到傳承發展和繁榮,期望政府釐訂好政策及空間,讓新界原居民隨著香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