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為本.博評】林鄭資助買樓之餘 亦應研究資助租樓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德勤建議,首置人士可獲 50% 印花稅減免,許多媒體均以此標題;其實,德勤還提出了,向租住居所者提供上限 10 萬元的薪俸稅扣稅額。的確,在樓價愈升愈高之際,租金同樣愈升愈高;故此,在加強資助買樓以外,亦愈來愈有需要研究如何資助租樓。

始終,道義上言,政府在解決基層市民住屋方面,絕對是「失職」的。不是嗎?公屋輪候冊上的一眾市民,都合資格入住公屋,惟受限於政府公屋供應不足,他們卻遲遲未能上樓,也莫說輪候時間愈來愈長了。

相對來說,施政報告帶頭談及「零輪候」概念,訂下學前康復和長者護理兩者「零輪候」的目標;但對房屋而言,為何卻能容許愈等愈久之窘?必須強調,即使公屋建造需時,輪候上樓似乎無可厚非;不過,就如護老方面可以「買床位」,流感高峰時同樣可以「買床位」,也就是說,由政府補貼市民到私人市場滿足需要,實非甚麼驚天動地之舉。退一萬步說,綜援之中便有「租金津貼」一環,這其實就是一種「資助租樓」!那麼,為何單單房屋一項,政府卻可完全漠視市民的基本需要,彷彿抱持「輪到公屋就當你好彩,輪不到就理得你瞓劏房」的態度?

所以,向有實際住屋需要的家庭提供租樓資助,無疑是個非常基本的福利義務;進一步言,為合資格的綠表以至白表人士提供租樓資助,亦有利於挽救他們於水深火熱的租金漩渦之中。畢竟,政府無法透過公營供應滿足的基本福利,便好應轉而透過資助方式借助市場力量予以解決,不能單以增加供應需時來推諉過去,因為出台「資助租樓」措施即可善用現成供應了。

政府彷彿抱持「輪到公屋就當你好彩,輪不到就理得你瞓劏房」的態度(資料圖片)

何況,在林鄭發表高舉綠置居的「足夠論」後,坊間便有聲音批評這是「逼人買樓」;有見及此,政府在增加買樓資助之外,多提供租樓資助的選擇,豈非完善整體房屋政策的適切之舉?重要的是,大家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可因應不同需要——包括對未來樓市走勢的看法——來決定怎樣解決自己的居住需要。其實,政府也非沒有「資助租樓」措施,例如「社會共享房屋計劃」、「光房計劃」、以至「組合屋」等等,其實都是「租樓主導」的,可見林鄭政府並非滿腦子「唯置業論」;不過,眾所周知,儘管相關計劃的租金水平均難以言高,但十分可惜,供應數量卻是少之又少,根本無法好好滿足社會上的需要。所以,當局實有需要研究增加「資助租樓」的力度與種類,尤其是研究進一步推高受惠人數及租盤數量。

當然,「資助租樓」的最大阻力,乃可能會推高租金及通脹,任何資助只怕流進業主口袋,根本幫助不到租戶紓困。不過,如前所述,綜援之中亦有「租金津貼」,何解卻無人詬病這會推高租金?事實上,由綜援到生果金,任何派錢措施均會推高通脹,均會蠶食掉資助效果;關鍵只在於,相關蠶食程度是否足夠地低,受惠人士是否真箇受惠得到。

回看德勤建議,以扣稅方式作為「資助租樓」的政策載體,便可將津貼效果「間接化」;這跟直接派發一千元的租金津貼不同,業主難以直接兼同步地加租把津貼蠶食。同一道理,由綜援到生果金都有類似「間接化」之效,市場難以直接兼同步地加價來將津貼蠶食掉。德勤作為一間熟悉市場運作的機構,其建議固然具有一定水平。可是,該建議還有一大缺點:站在財富再分配的角度,上限 10 萬元的扣稅額恐怕不太適宜。因為,收入較低的基層市民往往無須繳交薪俸稅,即使當中不少被逼棲於劏房,惟卻好大程度根本無法受惠上述措施;反之,儘管富人闊綽地租住豪宅,則不但可以獲得扣稅,以扣稅上限及累進稅率來看,其扣稅總額且是最大的--如斯設計,固然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無論如何,德勤今次總算掀開了「資助租樓」的政策創新構想,期望政府當局及社會各界能跟進研究討論,從而找出一個合情合理地惠及各個階層租戶的措施。過去一段時間,社會都將焦點放到「買樓」上去;現在好應是時候,多花時間看看「租樓」問題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