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糭】台南古早糭  滷水入味吃不膩

撰文:黃美云
出版:更新:
台南古早糭,既香濃又不油膩,感覺似吃滷肉飯。(潘思穎攝)
台灣人李若瑜(左二)和吳文琦(左三)兩家人都喜歡自己家鄉的台南古早糭。(潘思穎攝)

端午節前,很多家庭都有包糭的傳統。一來為食,二來是送朋友。

13年前嫁來香港的台灣人李若瑜,是日帶着材料來到同鄉吳文琦家齊齊包糭。李若瑜每年都包300多個糭,今年則再下一城,連同學佛的友人,再包逾百個素糭送給老人家。素糭以粳米取代珍珠米和糯米,更容易消化,再加上紅豆、綠豆仁、花生、眉豆、冬菇、栗子作為材料。

台南古早糭材料。

而當天到同鄉吳文琦家包裹的,則是台南古早風味的肉糭。糭子的材料相當豐富。為了縮短烚煮時間,她以珍珠米替代糯米,加入綠豆仁、花生混搭,拌以豬肉、冬菇、蝦米、米、花生、綠豆。全部餡料都經過蠔油、五香粉、醬油、冰糖調成的滷汁洗禮,味道極好,感覺在吃帶點黏力、和而不散的滷肉飯,不油不膩,一不小心會吃下兩大隻。

李若瑜的手藝師承婆婆,「我7、8歲跟婆婆學包糭子。她用荔枝柴燒很大鍋水,木頭香和糭葉味混在一起,香得很。婆婆在一條木棍上掛滿棉繩,裹好的糭就貼着繩,一卷,一拉,俐落。」不過,李若瑜來港後包的雖是南部風味糭,但材料上有點改變,「台灣糯米品種不同,花生也較腍甜,澎湖魷魚乾鮮甜,買不到的都一一捨棄。」

1.取2塊糭葉,滑溜的一面向上,一半疊在一起。
2.將糭葉摺成錐狀。
3.依次序放入少許珍珠米、冬菇、蝦米、豬肉、蛋黃、最後再加入珍珠米蓋着所有材料。
4.加一塊糭葉在外。
5.將未覆蓋餡料的糭葉,摺疊在一起。
6.兩旁多餘糭葉向下摺,使糭成形,繫上草繩綁緊。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

台南古早糭食譜(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