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素養|調查揭37.8%受訪小學生斷網感失落 倡增撥資源予學校

撰文:蕭輝浩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公布《小學課程教育指引》,將媒體及資訊素養納入七點學習宗旨。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調查發現,逾四成受訪學生表示接受按社交媒體篩選新聞。另外,有九成受訪學生曾學習如何分辨資訊,但只有不足一半人會留意社交媒體上的新聞來源,認為需同時推行家長教育。

初研建議教育局應恆常為學校、教師和家長提供足夠資源推行資訊素養教育;有前線教師亦指需有恆常撥款才能持續為學生安排各類型學習活動和更新教材。

調查由教育大學霍秉坤博士、江浩民博士、胡少偉博士聯合主持,於今年6月至7月期間透過問卷訪問全港小學教師,共有182份有效問卷,另抽取6間正推行資訊素養教育的小學訪問高小學生和家長,分別有587名學生和251名家長回應。

調查發現八成多受訪學生於9歲或以前已曾接觸智能手機、電腦等數碼裝置和使用互聯網,同時有逾四成人每日打機或上網看短片,並有近四成學生表示在無法上網的環境會感到失落。另外,有逾四成學生表示,接受社交媒體按個人習慣、朋友的觀看習慣等為自己自動篩選新聞。

初等教育研究學會香港小學資訊素養調查。(蕭輝浩攝)

教學與現實存巨大落差

另外,調查發現學校教育與學生現實生活存在巨大落差。近九成學生表示學校和家長曾教如何保障網上私隱和辨別真假資訊,但實際上有四成半學生不會留意社交媒體上的新聞來源,以及有三成半人同意網頁持有人有權收集所有個人資訊,反映即使推行資訊素養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亦未能完全應用。

家長教師各有難處

調查同時亦了解家長和教師在推行資訊素養教育時所面對的困難。對受訪家長而言,最多家長認為,最難是確保子女能做好上網時間管理不致沉溺以及保護私隱,絕大部份家長期望政府提供更多培訓。

教師方面,有兩成二受訪者不同意自己對執教資訊素養有信心,並有近八成教師認為現時教學痛點在於教學生私隱風險、時間管理等範疇。同時大部份受訪教師認為,需有專業培訓裝備教師,以及為媒體素養劃出特定課時。

倡推動商校合作 恆常提供資源

初等教育研究學會主席,保良局黃永樹小學校長陳瑞良。(蕭輝浩攝)

初研主席保良局黃永樹小學校長陳瑞良建議政府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強師訓,以及放寬優質教育基金等資源、推動商校合作。

現時教育局主要透過優質教育基金「我的行動承諾」加強版為學校提供一筆過撥款推行資訊素養教育,每間中、小學可申請不多於30萬元,用途包括參觀具公信力的傳媒機構、為學生、家長、教師舉辦講座、工作坊等。

調查團隊成員胡少偉認為,教育局應為學校提供恆常撥款和資源推動資訊素養教育,同時局方應起帶頭作用。以商校合作為例,政府可參考推動生涯規劃邀請商界參與的做法,為學界與商界合作搭建平台,而非單單發放課程指引。

佛教慈敬學校總主任樊永業亦指有必要將撥款恆常化,因為安排學生參觀傳媒、舉辦活動涉及額外資源,而且現時科技日新月異,學校資訊素養課程亦需要額外人手和資源更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