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意拳之大成:姚宗勛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意拳匯宗》,由香港意拳學會輯錄而成。內容包括王薌齋生前的手槁和訪談文章,其中便談到了他對傳統武術的各類批評,圖片擷取自2011年的新版封面

姚宗勛(1917—1985),浙江杭縣人,後來舉家移居至北平(即後來的北京)。他自幼跟隨一名洪姓拳師研習彈腿及形意拳,在北平的年青武者間略有名氣。1937年,姚宗勛正在中國大學文學系讀書,適逢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到訪。姚宗勛的師父遂與一眾弟子登門拜會,並要求與王薌齋即席切磋。結果洪姓拳師施盡混身解數,均被王薌齋輕擊退老遠。心悅盛服的他,立即向王薌齋請教意拳技藝,其後更率領弟子拜入王薌齋門下。自此,姚宗勛便成為了意拳的第二代傳人。

意拳講究樁勁和意念相配合,同時援引了很多新興的科學知識作理論依據,這點讓年輕的姚宗勛甚為受落。僅僅三年之間,姚宗勛就已經掌握了意拳的精粹,王薌齋亦對這名弟子大表欣賞。甚至有傳姚宗勛曾得王薌齋賜字「繼齋」,意謂他乃自己的衣缺傳人。

自1940年開始,王薌齋陸續於北平的報章上撰文,一方面向民眾介紹意拳拳理,同時亦批判了中國武術的傳統陋習(詳見《意拳匯宗》一書)。此舉旋即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少人都揚言要擊敗王薌齋,以捍衛門派聲譽。另外,亦有些旅居中國的日藉武者,希望能在王薌齋身上贏取名聲。所以在往後八年間,王薌齋經常都要跟人切磋較技,而姚宗勛則擔當著「守門人」的角色,替師父接下部分比武。最終他不負所托,讓意拳進一步得到武術界認可。而他本人也揚名四方,成為了繼王薌齋後,意拳的另一個代表人物。

然而,成名後的姚宗勛並沒有就此滿足,他繼續吸收不同的武術和運動知識,尤其看重拳擊的訓練模式。他認為拳擊比賽的護具,同樣適合應用在傳統武術的體系當中。而拳擊的打法和戰術,亦可以跟意拳的理論相輔相承:

(高階的意拳習者會戴上拳套和護具進行搏擊練習,稱之為「實作」。除了常見的拳擊技法外,還可以見到很多拍打動作,這就是意拳的獨有打法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術界隨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新興的意拳亦不例外。王薌齋便去到了河北的保定中醫醫院,專門研究樁功對治療慢性疾病的功效,直至兩年後逝世為止。而姚宗勛則與多個體育團體接觸,如北京足球隊、北京舉重隊、國家游泳隊等,嘗試將意拳的原理應用到其他項目。與此同時,他又培訓出薄家聰、張鴻誠等傑出弟子,令意拳一脈保持不衰。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姚宗勛被下放到北京城外的農村地區。由於其時難以公開授武,姚宗勛遂將大部分的心力放到兩個兒子——姚承光及姚承榮身上。及至文革結束之時,他們俱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拳家,而姚宗勛十多年來的清貧生活,亦終於迎來了曙光。

80年代初,在北京市的體育委員會邀請下,姚宗勛於先農壇體育場創辦了「北京市武術協會意拳研究室」,並親自出任會長一職。同年他又被聘為北京市武術協會顧問,象微意拳正式進入武術界主流。由此,全國各地的意拳組織紛紛成。香港富商霍震寰先生亦是在這段期間,與姚宗勛進行了多次書信來往,最終在1982年邀得他訪港傳藝。

1984年,年屆67歲的姚宗勛確診血癌。他在病塌上匯聚自己的畢生心血,寫成了《意拳——中國現代實戰拳術》一書,是繼王薌齋的《拳道中樞》之後,又一部意拳的經典作品。而他本人則在翌年初離世,被安葬於北京萬安公墓。

在他離開爾後,姚承光、姚承榮兩兄弟繼承衣缽,分別出任了北京武協意拳研究會的正副會長職位。姚承榮亦另外開辦了一所「中意武館」,至今依然是中國意拳的「聖地」。

《意拳——中國現代實戰拳學》是姚宗勛的遺世之作,亦是第一本圖文並茂介紹意拳技法的專著,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C2na3v